想找印度當地特色商品嗎?看看我們的印度好物購!
了解更多

政府把手伸進廚房,印度推全國性「禁牛令」

印度環境部於2017年5月23日發佈全國命令,禁止牲畜市場中以屠宰為目的的牛隻買賣,買賣雙方都必須提供嚴格的身份與證明,確保被交易的牛隻並非作為屠宰所用。這項新法令全名為「防止虐待動物(牲畜市場規範)條例2017」,等同是從中央全面施行全國性的牛肉市場打壓,隨即在印度引爆激烈反彈與辯論,質疑政府為什麼可以伸手進入人民的廚房,決定大家能吃什麼,又不能吃什麼? Read More

來去印度乾一杯!那些你不知道的眉眉角角

2012年剛到印度,樓上的鄰居 Vinay 邀我一起喝瓶啤酒,叮囑我在樹下等他,便跑去賣酒的小店。因為怕他搶著付帳又等了有點久,我走進店裡一探究竟,沒想到 Vinay 卻驚慌失措地把我往外推,彷彿我誤闖禁地。「那裡不是女人該去的地方。」 Read More

印度政府政治力介入左派名門大學:警察入校、大砍招生名額打壓異議

根據印度人力資源發展部四月公布的最新排名,尼赫魯大學在印度大學中排名第二,僅次於班加羅爾的印度科學理工學院。然而,這個以印度首位總理尼赫魯名、作為印度文科最高學府的大學,矗立近50年的根基卻搖搖欲墜... Read More

女英雄咖啡館Sheroes Hangout-不被「報復」擊垮的勇氣

參觀完泰姬瑪哈陵,準備從阿格拉搭火車到齋浦爾,沒想到我的火車居然硬生生誤點了七個小時,扛著行李的我只能落魄地滑著手機,尋找可以稍作休息的地方。就這樣,網路照片上有著七彩塗鴉的 SheRoes Hangout 吸引了我的目光。走進 SheRoes,才知道這是一家專屬於「女英雄」的咖啡廳⋯⋯ Read More

和印度人拍張照吧!One Photo!

來自臺灣的我們早已習慣拿起手機就是連續幾張自拍,手機和相機成了生活必備品,然而對許多印度人來說,拍照還不是件尋常事。那些求照片單純只是想看一眼的人們,大多是對拍照這事心存好奇,想看看自己拍起來會是什麼模樣,像是看展覽品一樣探頭探腦瞄一眼,轉頭向我們報以印度式的搖頭晃腦和天真燦笑,挑了挑眉毛,彷彿說著:「噢,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啊。真棒!」 Read More

莫迪喊出「新印度」的下一步──解讀印度五邦選舉

印度正處於經濟起飛之際,需要一個大刀闊斧的改革者。無論廢鈔的成效是否真像莫迪所言的如此豐碩,未來的中長期經濟效益也仍待實現,甚至沒有能夠直接證明打貪腐、防偽鈔、掃黑金的真實數據,但是單就選舉結果看來,莫迪已成功地形塑了改革者的形象,讓選民甘心為他投下一票。 Read More

印度街頭的露天拍賣場

新德里一進入夏天就化身為《西遊記》裡的火焰山,五十度高溫下的車內,即使冷氣開到最強,還是像個移動中的蒸氣鍋爐。就在我被「活烤」得心浮氣躁時,總能遇見販售擋光板的小販們現身「救美」。他們豪氣地將擋光板「啪」地一聲黏上我的車窗,隔著一片玻璃為我擋下如火一般的熾熱。 Read More

印度為何打起「臺灣牌」?新南向政策的機會與考驗

臺灣立委訪問團2月12日前往印度訪問期間,中國外交部公開向印度提出嚴正交涉,意外引發了一場隔空外交戰火,也讓這個臺灣立委訪問團,一躍成為中國、印度與臺灣媒體的新聞熱點。這場外交戰火,始於印度媒體於2月13日報導臺灣立委團在訪印期間,向印方提案升級駐印度台北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5號對印度提出嚴正交涉⋯⋯ Read More

反「愛情聖戰」?印度社會分裂與女權箝制之憂

印度教極右派組織選擇使用「愛情聖戰」與「羅密歐聖戰」來污名化穆斯林,現在更要創建「反羅密歐部隊」,來讓這樣的污名化宣傳,轉化為更實質的行動。「反羅密歐部隊」就和「聖牛保護者」一樣,以類似中國清朝末年的義和團模式,在印度社會中張牙舞爪。 Read More

在印度,一個中性女生就像是一場行動惡作劇

「他們是不是又要問,我是男生還是女生?」在新德里的果菜批發市場,頭上包著棉布、窩在地上生火取暖的菜販大哥們,眼珠子還跟著我行走的軌跡移動,就趕緊揪住攝影師,吱吱喳喳地熱烈討論起來。不等攝影師開口翻譯,我就猜到,又是必問金句「你是男生還是女生?」的登場時刻。 Read More

推特上當「愛國戰士」,印度外長迫亞馬遜下架國旗門墊

印度外長史瓦拉吉在推特連續放話,要電商亞馬遜下架印度國旗門墊這種「污辱印度國旗」的產品,否則停發並撤銷亞馬遜員工的簽證。亞馬遜不只賣印度國旗的門墊,美國、英國等各國國旗也全都在列,怎麼人家的國旗都沒有受辱,就印度這麼玻璃心? Read More

「放國歌,請起立!」印度愛國政策再增衝突

印度最高法院在2016年11月底裁定,印度全國的電影院都必須在放映電影之前播放國歌,同時在螢幕上放映印度國旗,而所有在場的觀眾也必須要起立致敬。然而,這項新規定帶來的,並非團結同心的愛國情懷,反而是印度社會中的衝突與攻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