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印度當地特色商品嗎?看看我們的印度好物購!
了解更多

文/拓徹
翻譯/Veda.S

瓦拉納西是印度北部北方邦東部的印度教聖地,位於恆河西岸廣大延伸土地,河岸有許多漂亮石頭堆積而成的河階(ghat),綿延約五公里長。這裡的特殊景觀不僅吸引了日本人,也包含全世界的旅行者。

瓦拉納西相當有名的景象是在恆河沐浴的印度人。人們相信,只要在瓦拉納西的河岸旁,浸泡於恆河水中並清洗身體,便能洗清過去的罪業及汙穢,因此每年都有為數眾多的印度教徒前來此地。另外,人們也深信,在瓦拉納西去世的亡者可以擺脫輪迴束縛,因此有許多死期將近的人來這裡暫居。河岸旁有好幾座大型火葬場,因為在這裡焚燒遺體能獲得極大功德,有許多遺體從其他城市搬來這裡,使得每間火葬場全天運作不停歇。

印度教的七大聖地是:北印度的赫爾德瓦爾(Haridwar,位於北阿坎德邦)、馬圖拉(Mathura,位於北方邦)、阿約提亞(Ayodhya,位於北方邦)、瓦拉納西、中印度的烏賈因(Ujjain,位於中央邦)、西印度的德瓦爾卡(Dwarka,位於古吉拉特邦),以及南印度的甘吉布勒姆(Kanchipuram,位於泰米爾納德邦),而其中瓦拉納西被視為是齊聚了七大聖地的機能所構成的小宇宙。西元前六至五世紀,瓦拉納西曾是迦尸國(Kasi)的首都而繁榮一時,和濕婆神有著很深的關聯,最早在四至六世紀寫成的印度教聖典《往世書》(purana)中曾記載了濕婆神與這座城市的傳說。

印度人為什麼天天吃咖哩:瓦拉納西與印度教的現代化
在印度查謨-喀什米爾地區,推算是以18世紀晚期墨水和不透明水彩畫製作的《往世書》。圖片來源/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瓦拉納西與「興都」意識的興起

瓦拉納西是座擁有古老歷史的城市,它獨特的景象是,沿著河岸有一大片綿延供人沐浴用的河階,上面還建有無數寺院或宗教設施。這些並非久遠前流傳下來,而是十八世紀左右才出現。當時從印度西部的馬拉塔王國(Maratha)開始,各地諸侯在瓦拉納西建築或捐贈河階、寺院。究竟王宮貴族們為什麼會在這時、並在瓦拉納西拚命建設呢?

如同第一章印度史部分中提到的,十三世紀後,穆斯林在北印度建立了王朝,特別從十六世紀起由穆斯林建立的蒙兀兒帝國支配了北印度地區。當時本土的「印度教」尚未統合並形成一個宗教的概念,對於入侵的穆斯林,非穆斯林的「興都」稱呼他們為「土魯克」(Turk)或「姆薩魯曼」(Musalman)。順道一提,「興都」(Hindu)是印度河的希臘語,原本是指「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們」。

到了十八世紀,由於蒙兀兒帝國國力衰微,以馬拉塔王國為首的各地「興都」的王公貴族勢力增強,為了提高自己統治權力的宗教正統性,便全部聚集在對「興都」來說是聖地的瓦拉納西,開始捐贈或建設河階與寺院。為了要與「土魯克」或「姆薩魯曼」做區別,這舉動對於首次出現的「興都」的身分與驕傲而言,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總結來說,瓦拉納西會成為現在這種樣貌,背後隱藏的便是「興都」意識的興起。

近代化與「印度教」意識的興起

那麼,將印度本土所擁有的形形色色經典與教法統合為「印度教」的想法,是什麼時候在印度人之間開始發揚光大的呢?

這想法的源頭,最早是十八世紀末試圖了解有系統的印度理論的英國人,之後印度人透過與歐洲人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散布出去。

印度人為什麼天天吃咖哩:瓦拉納西與印度教的現代化
1909年英國殖民時期,印度教在印度的分布。圖片來源/John George Bartholomew

原本日文「宗教」這詞本身的含義,是明治時代翻譯自西歐的宗教概念,十九世紀非西歐的各式各樣信仰及教義,重新以西歐宗教的概念來定義,並改變其型態。而西歐宗教概念的基準,就是基督教的一神教信仰。因此,為了要在印度尋求能夠對抗西歐基督教的近代「宗教」,十九世紀的印度教改革派——初期的梵社(Bramho Shômaj)和亞利安協會,否定了西歐揶揄的偶像崇拜,提倡只以古代吠陀等諸多聖典為依歸的嚴格一神教信仰。

那麼,不像前述的改革派那麼積極、而是更傳統的虔誠印度教教徒,又是如何把自己的信仰歸類到「印度教」這個「宗教」裡頭的呢?

傳統印度教(santan dharma,註一)論者的代表,是十九世紀後半出生在瓦拉納西的「近代印地語文學之父」 帕勒登杜·赫利謝金德爾(Bhartendu Harishchandra,一八五○至一八八五年,註二)。他與同伴間對於印度教的看法,是融合同時代西歐東洋學者的印度教研究成果而來。也就是說,他認為印度正統的宗教是以毗濕奴派作為一神教,信仰中心就只是對超越知識的神給予奉愛。

印度人為什麼天天吃咖哩:瓦拉納西與印度教的現代化
「近代印地語文學之父」 帕勒登杜·赫利謝金德爾。圖片來源/India Post, Government of India [GODL-India]

以奉愛觀念作為歷史的印度教中心的想法,是十九世紀西歐的東洋學者與赫利謝金德爾等印度論者對談所生出的一大結論,因此含有基督教對於人格神奉愛的一神教形態與想法。

本章所提到的印度教歷史,比起濕婆派,幾乎都著重在討論毗濕奴派,以及對於人格神的奉愛。這是因為在印度教裡,毗濕奴派較為普遍。然而,這也只是十九世紀後期才出現的現象。

赫利謝金德爾提倡把印度教作為近代「宗教」的想法,是從瓦拉納西開始廣布全印度,瓦拉納西因而被人們視為是「印度教」聖地。

  • 編注1:意思是「永遠的宗教法則」,為印度教(Hinduism)一詞的起源。它是以精神自由為核心的一種道德準則,也是一種可以實現解脫的生活方式,並透過追求宇宙真理來定義完整的世界觀。
  • 編注2:同時也是一位典型的印地語文學復興主義者,並開創第一本印地語的文學雜誌《Kavi-vachana-sudha》,倡導發展印地語。赫利謝金德爾透過寫作表達民族主義情感,內容多描述印度的貧困、在異族統治和殖民主義下文明衰落的強烈悲痛。Bharatendu 為後世給他的尊稱,意思是「印度的月亮」。

印度人為什麼天天吃咖哩

本文收錄於《印度人為什麼天天吃咖哩?:超ㄎㄧㄤ、超莫名但又超有道理的印度文化》一書。時報悅讀網博客來金石堂誠品讀冊火熱販售中!

同場加映
恆河通訊處:測繪瓦拉納西河壇,我心中最理想的建築
瓦拉納西恆河沐浴指南
印度隱藏版攻略:眾神之光節 Dev Deepawali,百萬盞陶土油燈閃耀恆河
旅人攝影藝廊-梵天的眼淚 Pushkar

支持我們

優質的內容,需要您的支持與鼓勵

您可以在我們的「印度好物購」消費,讓這個網站有繼續經營下去的動力!

馬上來看看
推薦閱讀
印度形象,伊斯蘭風格:德里的第一座清真寺 Quwwat-ul-Islam Mosque

十二世紀末,來自阿富汗的穆斯林軍隊入侵北印度,而所有史料都呈現他們對自己所見所聞…

by Yao讀好書

印度阿旃陀石窟 (Ajanta Caves) 的佛教藝術:誰在看?(下)

現在,很多宗教藝術作品都只擺在美術館這種安全無虞的地方供人觀賞,包括英國國家藝廊…

by Yao讀好書

印度阿旃陀石窟 (Ajanta Caves) 的佛教藝術:誰在看?(上)

我們是在什麼脈絡下觀看這些事物,以及誰在觀看,這兩點依然十分重要。有一樣東西能將…

by Yao讀好書

印度好物購
更多內容
[wcepe_products recent=true number=5 hide='button' column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