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文
印度交通給我的啟示:他們不接受標準答案,因為「生命自會找到一條出路」
印度尤 /
最近聯合報系的願景工程來到印度拍攝專題,團隊中的資深記者林以君大哥發表了一篇文章〈想發印度財,先懂得遷就印度〉,因為正在起飛的印度,不是等著別人套上了規則之後才向前衝刺,想要賺印度的錢就得要遷就印度。
清華大學的印度通方天賜教授轉貼了這篇文章,提到他過去的經驗,「某印度官員就曾建議台商,不要一直抱怨印度環境,印度的環境不是針對台商的,歐美日韓等國商人進到印度一樣要面對同樣的條件。」
我之前在印度採訪印度的經商難易度調查,設立一家公司要經過數十道程序,還有各種貪腐跟程序上的問題,被視為印度經濟成長的阻礙,也是外國公司不願意錢來投資的主因。當時我採訪的一位經濟學家也是這麼說,印度這樣的情況已經存在這麼久了,但為什麼南韓三星卻可以打下市場,而有些國家就只是一直不斷抱怨?
當時這位經濟學家的回答,讓我改變了思考印度的方式,雖然這也是印度的推託之詞,把系統制度還有各種貪腐問題直接轉移到投資者身上,要賺錢你們就要解決的態度總讓人惱火,不過這也確實讓我們必須正視發展中國家的情況。
我們總希望是對方能夠配合我們,有時候卻不願意去配合對方,但並不是每一個地方,都一定要變成紐約或倫敦,才可以被稱為「已發展國家」,也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應該依照歐美的發展模式和腳步,去創造一樣的秩序和系統。
就拿林以軍大哥文中所提到的印度交通情況為例,在印度的馬路上,很多就是沒有分隔線,而即使有,也不會被遵守,為什麼呢?在臺灣的車道上,光是摩托車就讓很多開車族頭痛,再加上行人和 YouBike 就算是交通大亂了;但跟印度比起來,臺灣的交通根本就是井然有序、方便快捷又建設完善。我每天在新德里的路上,牛車、馬車、人力車、嘟嘟車、三輪貨車、卡車、轎車、公車巴士、行人,再加上各種牛、羊、猴子和馬,那才真的熱鬧!
為什麼印度人都不照線走呢?或許是因為各種交通工具大小不一,一個車道事實上可以有兩台嘟嘟車並行,或兩個車道,可以有一台貨車、一台汽車再加上一台嘟嘟車勉強前進。各式各樣的組合就變成印度馬路上的奇景,三線道可以變成五線道,五線道可以變成八線道,只要有一個縫,每一種車都急著把自己塞進去,一種「頭過身就過」的概念。
塞車擠成一團再加上各種喇叭聲和吆喝聲,總讓人氣得半死。有一次我就跟印度人說,你們有一個特性,那就是「該急的時候不急,不該急的時候很急」,就像是地鐵門一開,人們就一直擠進去,要出站的人根本就下不來,裡面推外面擠,地鐵門口兩個浪潮相衝整個進退不得。但那些經過一番激戰而搶到位子的人,卻總露出一抹滿足的微笑,彷彿說著:「一切值得!」
這也是我在印度看見的一種特性:生命自會找到一條出路。
黃色車頂綠色車身的三輪嘟嘟車,是許多來到印度的觀光客最新奇的體驗之一,小小的身影在印度的大街小巷中穿梭,總能用一種近乎要磨到、撞到、擦到的姿態瀟灑錯身。這就是印度人的特性,在這塊貧瘠而困難的土地上,用他們獨有的方式見縫鑽洞、找路走。
我一位在印度工作的友人就曾經告訴我,在工作上她經常被印度人挑戰,因為印度人總是不接受「標準答案」。填鴨式的教育在這裡是不適用的,即使這個答案是最佳解,他們也會提出各種其他的可能性,激辯一番之後如果你可以說服他們,他們也會欣然接受,如果你無法說服他們,那可就要有無限循環的腦力激盪了。
或許就是因為印度的氣候環境、語言文化還有民族宗教的多元性,造就了印度觀光局宣傳口號中的「不可思議的印度(Incredible India)」,在這裡就是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當然有時候他們提出的辦法,聽起來真的很愚蠢也完全不可行,但有時候他們還真能搞出點什麼名堂,激盪出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的新點子。
就像是我們來到印度,坐在嘟嘟車上總是心驚膽戰,前面那一小點空間怎麼可能過得去,但嘟嘟車司機總能左喬右調,有時候還指揮前後車輛挪動一下,晃一晃他的嘟嘟車龍頭還真就這樣切了過去,哪裡不可能?
印地語裡有一個叫作「Jugaad」的詞,簡單解釋有點類似「替代方案」,也就是在缺少第一解決方案時的其他可能方法,他們總能弄出一些讓人覺得很荒謬或根本更麻煩的方法,但還真能達成目的。例如沒有隨身聽,就把電腦插在褲子背後邊聽耳機邊煮飯、把筆電的 CD 槽退出來當飲料架等等;又或是用很多更複雜的材料,拼裝出自己想要的各式功能,例如把貨車的車頭,放上一張塑膠椅變成駕駛座,後面用接上人力車的坐椅,最後就變成一台奇形怪狀但是功能齊全的「車子」。
那天我因為手邊沒有 iPhone 專用針來取出 SIM 卡,朋友的司機就停在路邊去折了一根他覺得很細的樹枝⋯⋯印度人自己有時候也會拿 Jugaad 來嘲笑一番,因為實在太常有些令人目瞪口呆的神奇方法,可是這樣的 Jugaad 文化,也體現了在印度當第一條路不通,就去找第二條、第三條路的特性。如果這樣不行,那這樣咧?那樣咧?這樣加那樣咧?即使比較慢、比較久又或比較蠢,但還是能達到最終目的。
當然「印度環境就是這樣」也是印度某種推託之詞,想要成為一個國際經濟強國,印度確實還有非常多需要改進、變得更好、更有效率的地方,但是同時是否我們也少了那股「找到一條出路」的氣勢,在各種困難和窄隘的細縫之間,挖出那條能夠擠身而過的道路呢?
鑽了過去或許就是另一片風景,而隨著印度不斷的崛起,在國際之間願意提供機會、投資和合作的國家也不斷的增加,印度馬路上的那條線可能還沒畫好,就有無數的車輛看準縫隙準備往前衝,我們是其中一輛嗎?
同場加映
深耕印度 7 年台商分享投資心法:寧可知難而退,絕不半途而廢
「錢」進新南向?!印度求職二三事,臺灣人的經驗談
「等一下!」讓我想一想你們印度人的神邏輯⋯⋯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