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印度當地特色商品嗎?看看我們的印度好物購!
了解更多

文字/Meaint、yeliz

“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什麼就是什麼)——這句英文俗諺直接地說明飲食與料理的核心。飲食與料理不只是食物營養轉化成熱量,為你提供體力、體重或脂肪這麼簡單而已。

相信大家都感受過,寒冬吃完薑母鴨或一杯熱可可下肚,整個身心暖呼呼的感覺;或是加班後,因某種補償心理,大快朵頤一番炸雞薯條,身心像是得到救贖,但隔天口乾舌燥、胃脹腦波弱;又或者忙碌時忘記補充水份就大腹便便,積累一堆毒素還有排不乾淨的鬱悶心情⋯⋯各種舉不完的例子一再證明,飲食與身心狀態脫不了關係。

吃什麼、怎麼吃的選擇,能讓食物成為你的滋養,也可能成為你的毒素,這是「醫食同源」,也就是「食療」的概念。

「食療」是人類文明歷史上流傳以久的養生概念,無論是從中西醫還是自然療法的角度,都能看見對「擇食」的強調與重視,在印度當然也不例外。早在五千年前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Ayurveda)中,便在飲食上提供諸多洞見,探究食物的選擇、烹調方式、食材組合與健康的關係,至今仍深深地影響印度人的飲食、生活與醫療。

接下來,本篇要以不專業但精神一百分的態度,帶大家認識什麼是「阿育吠陀式的療癒飲食」!

什麼是阿育吠陀(Ayurveda)?

阿育吠陀(Ayurveda)為梵文詞彙,意味著「生命的科學」。它不只是一門醫療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自我療癒的科學,強調個人的身體、心靈與環境的交互關係,鼓勵人們透過自我的覺察,選擇合適的生活樣態,其中涵蓋了飲食、生活型態、運動、休息、靜心、呼吸法、藥用草本,以及潔淨排毒療法,或者配合聲音、芳香療法等附屬方法進行日常療癒。

阿育吠陀式的生活-自我療癒的吃食計畫
圖片來源/Krishnavedala [CC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根據阿育吠陀的理論,每個人與生俱來地擁有獨一無二的體質,由三大生命能量——風能(Vata)、火能(Pitta)、水能(Kapha)。三大生命能量以特殊的比例組合而成,每個人都會有原生的自然體質與後天的失衡體質。疾病形成的原因,便是因為人體內生命能量的平衡被打亂,從小病小痛的亞健康到真正地長期處在生病的狀態,都是身心與自然不再諧調產生的失衡問題。

*若想初步瞭解自己的體質,歡迎使用阿育吠陀體質量表,進行檢測。請以紙筆作記錄,不要試圖編輯此文件。

失衡狀態的成因有很多,其實皆與我們的日常緊密連結著,比如生活作息、不良習慣、偏食、感官錯誤使用、季節、運動、年齡、情緒以及體質等等,每一項成因都能仔細推敲其中看似平常無奇但內涵深刻的智慧。

人活著的每個舉動,都會影響三大生命能量的消長。舉例來說,水型人的體質本來就較其它兩者滯重,易水腫、發福、出油,在初春較潮濕、陰冷的天氣下,水型人若缺乏運動,或吃太多高油高糖的乳製品,相對更容易咳嗽感冒、過敏或消化不良。

阿育吠陀的飲食精神:保有覺察力

讀完前述簡單入門的介紹,是否體會到阿育吠陀的博大精深?在閱讀這篇文章的同時,希望大家能領會到阿育吠陀這門古老知識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能夠輕鬆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不在印度,怎麼施行阿育吠陀飲食法?」其實要奉行阿育吠陀的飲食法則,可以從學習其「精神」做為第一步——最深奧的知識也能有最簡單的開始。

那麼什麼是阿育吠陀精神?這裡為大家下一個清楚明瞭的關鍵詞:自我覺察。

延伸閱讀
瑜伽是一種生活方式-《第十一課:正念練習》

保有覺察力是阿育吠陀醫學中保持健康的關鍵之一。再來才能依據覺察,採取對應的行動,可以針對原因做調整,幫自己回覆平衡。這個過程需要瞭解自己並時時感覺自己和環境的互動關係。也就是說,理想上,在吃東西前,你能先解自己的體質(前文提供大家阿育吠陀體質量表,後文將簡介各體質特性,但若要深入探討,仍需經過更精確的觀察與診斷),再依各種食物特性,評估是否會增強或減弱你的生命能量的平衡,決定自己要吃什麼、怎麼吃或如何料理食物。

如何把阿育吠陀精神搬進你家廚房?

在食材選擇上,因為阿育吠陀比較多是蔬食料理,我們可以總覽大部分的蔬菜屬性與體質關係,例如火型人適合相對涼爽的食材,像是小黃瓜、秋葵、苦瓜,所以就可以在產季選擇這類食材應用。確定食材後,再針對每個食材的特性調整一下料理方式,以秋葵來說,很多人無法習慣黏稠的感覺,料理時就可以川燙去除部分黏液,更好入口。

烹調方式上,除了典型的燉煮咖哩,阿育吠陀裡也有許多方式,例如有一種全部用油的蒸煮咖哩,完全不添加水分,以蔬菜本身的水分與香料蒸煮,這種方式有助於濃縮蔬菜的香氣,與香料結合,味道濃郁卻不油膩,適合腸胃不太好的風型人。

阿育吠陀式的生活-自我療癒的吃食計畫
小扁豆料理。照片來源/aimee rivers [CC BY-SA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許多人會疑惑,為何印度人這麼喜歡吃豆子,然而各種豆類其實也是阿育吠陀食療法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小扁豆就是一個神奇食材。小扁豆的豆子很容易熟,煮熟之後製做成豆泥口感很細緻,能用水分調整流動感,做成沙拉、主食、湯底和甜點,成為一種替代澱粉。

由於小扁豆本身沒什麼特殊的味道,但又很適合跟別的食材組合,因此變化性很高,在阿育吠陀中也是很好調整三種體質的材料,因此很常出現,唯一的考量就是小扁豆很乾,在料理上若水分不足很容易引起便秘或不好入口的狀況,也是風型人常遇到的身體問題,風型人可以避開或少食。

延伸閱讀
生病了怎麼辦?來碗 Khichdi 吧!

另一個食材則是椰奶。因為牛奶在阿育吠陀的概念下,對身體能量的影響不太好,容易增強黏稠的水能(日常觀察也能發現,乳製品易使喉嚨生痰),所以用椰奶取代了乳製品。椰奶本身濃郁滑順的口感與風味,可以增添順口度,製造出比較細緻的質地。風味上因為濃郁,很常放在料理的尾端提味。而和辛香辣的料理混合在一起,也可以平衡過旺的火能。

阿育吠陀式的生活-自我療癒的吃食計畫
印度 Dosa 和酥油。照片來源/Charles Haynes [CC BY-SA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最後一個明星食材是印度酥油(Ghee)。印度酥油的作法類似法國的澄清奶油,透過沸騰把奶油中的水分與雜質去除,可做為料理油來使用,用來調整三種體質,能平息火能和風能,水型人則適量食用無妨。相較於直接使用奶油,印度酥油能促進人體的消化力,以阿育吠陀的說法便是能「增強消火之火」。印度酥油的味道非常香(一吃成主顧!),帶有一點點甜味與堅果香氣,質地嚐起來清透,能給蔬菜增添豐富的味道。推薦大家一定要自己嘗試製作。

落落長至此,這些阿育吠陀相關的料理知識尚只是冰山一角,屏持著滿腔熱情的學習精神,理論與實作並行——我們把阿育吠陀精神搬進廚房啦!下一篇文章將會分享我們的料理實作,我們捲起袖子,洗手作羹湯,試著以阿育吠陀的思考邏輯,設計出適合不同體質的料理。敬請期待!

支持我們

優質的內容,需要您的支持與鼓勵

您可以在我們的「印度好物購」消費,讓這個網站有繼續經營下去的動力!

馬上來看看
推薦閱讀
拉達克農村紀行:新手擠牛奶、喝牛奶的列城牛村情懷

距離印度拉達克列城車程約二十分鐘的Shey村,有一片高山草甸,草甸是沼澤生態系的一種…

by 蔡宜庭

牛糞餅尬奶油:喬遷印度頂級辦公室,祭司施展「火祭」Aarti and Havan Puja

我和來自印度的先生一起創業,前年我們買了新辦公室,那個二十層樓的鋼筋水泥大樓同年…

by 廖珍綾

禁酒竟是因為甘地?遠嫁印度的台灣女子吶喊:給我來點酒!

1948年,帶領印度和平獨立的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遇刺身亡,舉國震驚哀慟。甘地…

by 廖珍綾

印度好物購
更多內容
[wcepe_products recent=true number=5 hide='button' column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