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印度當地特色商品嗎?看看我們的印度好物購!
了解更多

作者/艾巴·科赫(Ebba Koch)

維也納藝術史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Art History)教授,二〇〇一年以來擔任泰姬瑪哈陵保護協會(Taj Mahal Conservation Collaborative)建築顧問。其著作包括《世界之王:帕德沙納瑪》(King of the World: The Padshanama,一九九七年)、《蒙兀兒藝術與帝國意識形態》(Mughal Art and Imperial Ideology,二〇〇一年)和《泰姬瑪哈陵全覽》(The Complete Taj Mahal,二〇〇六年)。

何等城市!
香氣四溢的花園,奼紫嫣紅新綻,樓房如柏樹般生長參天。

——阿布·塔禮博·卡林(Abu Talib Kalim 1)稱頌阿格拉之詞,
一六三〇年

宮廷史官阿布杜·哈米德·拉豪里(Abd al-Hamid Lahauri 2)在夏家罕皇帝(Shah Jahan 3,在位期間為一六二八年至一六五八年)的官方史書中記載道:「一六四三年二月六日,也就是回教曆一〇五二年,輝煌如光照的陵寢『泰姬瑪哈陵』(Taj Mahal)完工。」這是蒙兀兒(Mughal 4)墳陵建築中最壯麗的一座,也是夏家罕摯愛的妻子孟塔芝·瑪哈(Mumtaz Mahal 5)長眠處,它並未坐落在特殊或顯眼的位置,反倒是與蒙兀兒王朝主都阿格拉城的都市風景融為一體。

洛迪王朝(Lodi 6)的蘇丹在一五〇五年以阿格拉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但此城在之前已有久遠歷史。二十年後,即一五二六年,蒙兀兒王朝打下印度斯坦(Hindustan 7)大片江山,阿格拉成為第一個首都,由是化作獨一無二的河畔花園城市。蒙兀兒人來自中亞,通過喀布爾進入印度,他們習於在住所安排設計規整的庭園,王朝開國君主巴布爾(Babur 8)和他的追隨者於是沿著亞穆那河(Yamuna River 9,也寫作 Jamna 或 Jaun,後者是蒙兀兒人對此河的稱呼)兩岸開始建造園林,發揮創意將帖木兒王朝「規整花園」(formal garden)的概念應用到水濱環境。他們規劃時將主要建築安於臨河台地上,把花園放在朝陸地的方向,並以塔樓拱衛主建築。船上或是河對岸的觀者於是能將河岸這幅由涼亭、高塔、樹木與花卉組成的壯觀全景盡收眼底。

這些花園是皇族成員與高級貴族住所,而這座城也反映了蒙兀兒王朝以花園為基本居住環境的想法;若以意識型態的宏觀角度來看,這些花園還象徵著夏家罕以道治國並使印度斯坦一片欣欣向榮。夏家罕即位後將阿格拉改名為「阿克拜拉巴」(Akbarabad,意即「阿克拜〔Akbar 10〕之城」)來紀念他的祖父,但後人並未繼續使用這個名稱。蒙兀兒王朝的阿格拉城在夏家罕時代已是亞洲數一數二的偉大城市,不僅是海陸商道上的重鎮,也是聖者、智者與學者齊聚之處。日耳曼旅行者曼德斯洛(Mandelslo 11)在一六三八年估量阿格拉「至少是伊斯法罕的兩倍大」,其他旅人則認為這是世界第一大城。夏家罕的御用史學家穆罕默德·薩利·坎伯(Muhammad Salih Kanbo 12)以花一般的文字描述阿格拉給當代人的印象:

海(亞穆那河)的兩岸充滿情趣,建築與花園構成天堂般的空間,它們一個挨著一個安放的方式如此巧美⋯⋯花園看起來連綿不絕⋯⋯對漫步天堂花園曾有的嚮往都從記憶的書頁裡抹去⋯⋯尤其是,出身高貴的王公和其他著名埃米爾所擁有的闊大建築與雅緻涼亭⋯⋯那畫面好似⋯⋯天堂花園中的宮殿。

阿格拉的花園景觀也讓法國醫師法蘭索瓦·博尼(François Bernier 13)驚嘆連連,他在一六五九年拜訪該城,成為蒙兀兒朝廷的最佳觀察者。博尼說,這裡雖然沒有夏家罕所建新城「夏家罕納巴」(Shahjahanabad,也就是後來的德里〔Delhi〕,一六四八年完工)那整齊寬廣的街道,但這裡「蒼翠濃密的樹蔭」完全能彌補上述缺點,「在一個氣候炎熱、地土乾裂的國度,人們的眼睛都在尋找綠意來回復精力、稍事休憩,因此這般景色特別讓人心情愉悅。」

另外兩個回教大帝國的首都也發展出類似的水濱造園:在鄂圖曼帝國的伊斯坦堡,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排列著皇族與非皇族所蓋的郊區花園別墅;至於十七世紀薩法維帝國(Safavid 14)的伊斯法罕則有建於札顏達河(Zayanda 15)兩岸的花園宅邸。然而阿格拉獨樹一格的緊密、井然有序、一致不變的規劃,與另兩處較隨性的安排大不相同,這是蒙兀兒王朝以其獨特邏輯徹底運作的成果。

蒙兀兒時代的阿格拉還有一項特點,即市郊的水濱建築區形成都市核心,從這裡往西則是大部分市區建築分布的地方。話說回來,夏家罕的確下了些工夫要發展阿格拉其他區域,他在一六三七年下令建造一座八角形的巴札(現已不存),連接起堡壘宮殿「阿格拉堡」(Agra fort)和西邊新落成的大清真寺(Jami’ Masjid),這座聚禮清真寺是由夏家罕最寵愛的女兒嘉罕娜拉(Jahanara 16)出資所建。然而,就算在上述工程全部完工之後,水濱仍是阿格拉最重要繁榮之處,蒙兀兒作家和歐洲觀察者在這片地區以外都找不到東西好寫。

同場加映
大印度的小歷史-皇帝的「第一夫人」卻是自己女兒?蒙兀兒的傳奇公主嘉罕娜拉

亞穆那河是印度聖河之一,構成阿格拉的動脈,將所有花園連成一氣。它的河道寬闊,人們能搭船從一處花園宅邸或墳墓前往另一處,如果夏家罕要去泰姬瑪哈陵、某個皇親或貴族的家中拜訪,他也會從阿格拉堡的宮殿登船出發。此地最負盛名的花園為皇女嘉罕娜拉所有,那是她母親孟塔芝·瑪哈留給她的遺產,宮廷詩人對這花園讚不絕口,外國來的大人物也會被帶領到此參訪。一六三八年五月,夏家罕在嘉罕娜拉的花園裡以各式照明和煙火表演接待伊朗大使雅各達·貝格(Yagdar Beg)。

只有皇族和帝國中身分最崇隆者才住在水濱這一帶,但王子、皇家女性和蒙兀兒貴族所擁有的花園宅邸不能傳給子孫,這些產業在他們死後都要回到皇帝手中,皇帝可以留為己用或另賞他人。原居當地的拉賈普特人(Rajput 17)處境比蒙兀兒貴族好一點,他們大都進入蒙兀兒政府任職,自己的房地產也能世襲。為了建造泰姬瑪哈陵,夏家罕送給齋·辛格大君(Raja Jai Singh 18)阿格拉的四座房舍來交換所需土地,而齋·辛格出身於統治安柏爾(Amber,位在齋浦爾〔Jaipur 19〕附近)的貴冑家族。

如果一個家族在花園裡蓋了陵墓,他們就能持續擁有該處地產,因此愈來愈多貴族開始在河邊造墳墓,避免死後產業被皇帝收走,於是造成一片墓葬景觀。當年河濱亭台樓閣如今存留的主要就是這些墳塚,其中一個特出例子是「國之棟梁」的墳墓(I’timad ud-Daula 20,完工於一六二八年),這是賈漢吉爾(Jahangir 21)之妻努兒·嘉罕(Nur Jahan 22),也就是夏家罕那大權在握的繼母所建;其建材為白色大理石,上面鑲嵌彩色石料,是距離泰姬瑪哈陵年代不遠的先驅原型。這裡還有夏家罕的哥哥帕維茲蘇丹(Sultan Parwiz 23)之墓,以及伊朗貴族阿弗札爾·汗·舍拉子(Afzal Khan Shirazi 24)墳陵,後者門面是拉合爾(Lahore 25)風格的磁磚馬賽克,而這位貴族生前正是拉合爾總督。另一座著名墳墓墓主是孟塔芝·瑪哈的妹夫賈法·汗(Ja’far Khan)。

在所有陵寢中,最知名、最燦爛美麗的,正是泰姬瑪哈陵。它不僅僅是矗立於花園裡的高聳陵墓,展現蒙兀兒王朝墓葬建築藝術之集大成,還是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包含可發揮各式各樣不同功能的無數樓閣房舍。整個回教世界裡唯一與它相似的只有「庫里耶」,即鄂圖曼帝國的大型清真寺建築群,建造者也會將自己的陵墓蓋在裡頭,但庫里耶的規模較小,建築配置也較隨意。

泰姬瑪哈陵的長橢圓形基址分為兩大主要區域:墓葬區和「塵世」區,反映回教思想中精神層次與物質生活層次之間的辯證,即所謂「宗教生活」(din wa dunya)。主建築群代表墓葬的層面,包括主體陵寢和兩側清真寺、聚禮堂、花園與大門,前方有兩處附屬建築群,首先是作為過渡區域的前庭和兩旁守墓僕役住所、次要墳墓與市場街道,再往前就是徹底進入世俗世界的巴札和商隊旅社建築群。這些外部建設對主建築群同時具有實用性與形式性的意義,俗務區域的規劃與墓葬區域相呼應。若把外國旅客和商人居住的附近市區加到陵墓建築群裡頭,便更能呈現法國珠寶商和旅行者尚-巴提斯塔·塔文尼(Jean-Baptiste Tavernier 26)所言不虛:「全天下都應見證這輝煌,並為之嘆服。」

同場加映
印度的旅遊小知識:參觀泰姬瑪哈陵10點小提醒(2019年7月最新版)

一六四八年,夏家罕將朝廷遷到他新建的居城夏家罕納巴(德里),阿格拉自此逐漸沒落。統治的菁英階級紛紛拋下水濱都市離開,阿格拉一般百姓住了進去,河川與河兩岸變成市民生活中心,造就優異的游泳文化,各種行業、各種信仰的人們不分老幼貴賤全都熱中參與。

英國於一八〇三年取得阿格拉,但這裡的水濱花園仍然繼續衰敗。蒙兀兒時代的阿格拉市容在二十到二十一世紀已經大半被遺忘,遭到不斷擴張的現代市區所吸收。由於上游建設水壩來攔水灌溉,亞穆那河水位也不如以往,且受到嚴重汙染。河畔地區過去是城中精華地段,現在卻成了公廁,充滿垃圾和違法賭博的人群。唯一可幸的是,遊客仍能坐船沿河欣賞泰姬瑪哈陵一如往昔的模樣,藉此對這座蒙兀兒王朝的花園之城多一分了解、愛惜。

  • 部分引用出處:Abu Talib Kalim, Diwan, ed. Partau Bayza’i (Tehran, 1957), p. 341, verse 24; Kanbo, Bahar-sukhan, fols. 248a & 248b, as trans. in E. Koch, . “The Mughal Waterfront Garden. Koch, .Petruccioli (ed.), Gardens in the Time of the Great Muslim Empires: Theory and Design, Muqarnas Supplements (Leiden/New York/Cologne, 1997), p. 143; F. Bernier, Travels in the Mogul Empire: A.D. 1656els i, trans. A. Constable (1891, repr. New Delhi, 1972), p.285; J.-B. Tavernier, Travels in India, 2 vols. trans. V. Ball, 2nd ed. W. Crooke (1925, repr. New Delhi, 1977)
  • 註1:蒙兀兒帝國最重要的詩人,詞句動人而富悲觀之情,死於一六五一年。
  • 註2:夏家罕時代的旅行家與歷史學家,後來成為宮廷史官,死於一六五四年。
  • 註3:蒙兀兒帝國第五任皇帝,在軍事與建築上都頗有建樹,1592-1666。
  • 註4:在十六到十九世紀前半之間統治印度次大陸的回教王朝,統治者是中亞帖木兒帝國的王族後裔。
  • 註5:蒙兀兒皇后,原名阿珠蔓·芭奴(Arjumand Banu),為夏家罕生下十四名子女,兩人感情甚篤,其封號的意思是「宮中貴人」,1593-1631。
  • 註6:一四五一年至一五二六年間統治北印度的王朝,由南亞民族普什圖人(Pashtun)掌政。
  • 註7:波斯人對於印度次大陸的稱呼。
  • 註8:蒙兀兒帝國開國皇帝,從中亞入侵印度次大陸,建立蒙兀兒帝國,1483-1530。
  • 註9:北印度河流,恆河上游支流之一。
  • 註10:蒙兀兒帝國第三任皇帝,帝國中興之主,被認為是真正奠立帝國規模與統治實權的皇帝,1542-1605。
  • 註11:十七世紀日耳曼冒險家,著有波斯與印度遊記,1616-1644。
  • 註12:蒙兀兒帝國傳記作家,為夏家罕欽點寫作自己的傳記,約卒於一六七五年。
  • 註13:法國醫師與旅行家,曾擔任夏家罕長子的私人醫師,1620-1688。
  • 註14:十六到十八世紀前期之間統治伊朗的王朝,全盛期疆域包括伊朗與中北亞大片土地。
  • 註15:伊朗中部伊朗高原上的最大河,最後注入內陸湖泊。
  • 註16:夏家罕與孟塔芝·瑪哈所生長女,才華洋溢,在夏家罕與奧朗則布兩朝都具有政治影響力,1614-1681。
  • 註17:印度傳統的戰士階級,包含好幾支不同的民族。
  • 註18:安柏爾王國統治者,參與夏家罕對中亞的軍事行動,1611-1667。
  • 註19:印度西北部城市,拉賈斯坦邦(Rajastan)首府。
  • 註20:本名米札·吉亞斯·貝格(Mirzā Ghiyās Beg),波斯流亡貴族,其女努兒·嘉罕後來成為賈漢吉爾的寵妃。「國之棟梁」是他的封號。
  • 註21:蒙兀兒帝國第四任皇帝,接續阿克拜的事業勵精圖治,1569-1627。
  • 註22:波斯貴族之女,原名梅爾妮莎(Mehr-un-Nissa),前夫死後與賈漢吉爾成婚,逐漸掌握政權,其封號努兒·嘉罕的意思是「世界之光」。1577-1645。
  • 註23:賈漢吉爾次子,與努兒·嘉罕不睦,因而在奪嫡之爭中敗退,1589-1626。
  • 註24:賈漢吉爾與夏家罕兩朝重臣,卒於一六三九年。
  • 註25:巴基斯坦東部城市,歷史上旁遮普地區(Punjab)的政治與文化中心。
  • 註26:十七世紀法國珠寶商人與旅行家,在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贊助下出版他六度遠航波斯與印度的經歷,1605-1689。

文明的驛站:阿格拉-泰姬瑪哈陵之城

本文收錄於《文明的驛站:從底比斯到紐約,跟隨重量級文史學者的深度導覽,造訪歷史上70座偉大城市》一書。聯經博客來金石堂誠品火熱販售中!

支持我們

優質的內容,需要您的支持與鼓勵

您可以在我們的「印度好物購」消費,讓這個網站有繼續經營下去的動力!

馬上來看看
推薦閱讀
印度:最大民主國家的榮耀與掙扎-挫敗的經驗

一九五九年三月最後一天,達賴喇嘛越過麥克馬洪線進入印度共和國領土。過去好幾年以來…

by Yao讀好書

文明的驛站:新德里-岩石裡的象徵符號

新德里是座計畫都市,是像華盛頓特區或坎培拉那樣的行政首都。它被建設成政府所在地,…

by Yao讀好書

文明的驛站:阿格拉-泰姬瑪哈陵之城

宮廷史官阿布杜·哈米德·拉豪里在夏家罕皇帝的官方史書中記載道:「一六四三年二月六日…

by Yao讀好書

印度好物購
更多內容
[wcepe_products recent=true number=5 hide='button' column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