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文, 印度生活
可不是人人搶當鏟屎官?在印度養寵物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印度尤 /
我在印度領養了兩隻貓,貓哥哥是 Scott,貓妹妹是 Mew,但從挪威外交官 K「轉手」到我這兒,現在換了很台的名字,韭菜和韭菜花。「可以幫他們改名字,反正牠們對我取的名字也沒有反應。」K 苦笑。兩年半前,K 在路邊的一個塑膠袋裡發現牠們,細心照養後卻在近期突然對貓過敏,只能無奈將牠們送養。「可以請妳讓牠們繼續住在室內嗎?」K 的太太小心翼翼地問我,畢竟,在印度要找到有心養貓的人不易,要找到願意領養兩隻室內貓的人更是困難。
「養寵物」在印度還算是件新潮事,目前大多以狗為主,通常還得是血統純正,能夠配得上主人地位的「高貴狗」,說是寵物倒比較像一種裝飾品。貓在這裡一直都不討喜,傳統的印度教信仰中,認為貓是不祥的動物,古印度婆羅門教的經典《摩奴法典》裡,貓是貪婪與欺騙,而牠們孤獨流浪的習性也被視為邪惡異端。直至今日,印度人對貓大多敬而遠之,像是「看見貓穿越馬路,就會帶來厄運」的迷信,也還是普遍存在。
有一回,我晚上搭嘟嘟車,突然一個黑影跳過去,雖距離我們有些距離,還是嚇得司機驚吼一聲。他緊急煞車後,繞著嘟嘟車念誦了一些經文,接著又坐在駕駛座上,虔誠地對著神像圖片祈求平安。我愣愣地看著這一串「遇到貓」的儀式,司機突然轉頭道:「是貓。」我還以為他忘了我在後座呢。後來,印度友人告訴我,司機應該載完我之後就會回家,繼續營業可能會有厄運,「幸好他是在晚上遇到的呢!如果是早上的話,一天都不用做了。」
行文至此,我忍不住摸摸韭菜和韭菜花,這麼可愛的動物,怎麼會被連結到「惡」、「厄」、「噩」呢?不過,或許貓獨有的傲嬌與獨立,在印度這樣一個極為重視家庭觀,什麼事情都熱愛「一起」,又喜歡強烈群居歸屬感的國家,就是一種原罪吧。在印度,很少有動物像貓這麼不受歡迎,畢竟印度教可是號稱有三千三百萬個神靈,就算沒能登上神明大位,怎麼樣也能成為誰的坐騎啊。偏偏貓不得寵,只是印度教民間信仰的助產女神 Shashthi 的坐騎,而且在相關的神話中,還是扮演偷孩子的黑暗角色。
我邊鏟著貓屎邊想著貓在印度的千不該萬不該,突然意識到,在臺灣,愛貓人往往以「鏟屎官」自居,恐怕會把印度人嚇壞——在印度傳統的種姓制度中,處理穢物的都是賤民,他們至今仍是垃圾處理、疏通下水道、清理化糞池的主要人力,到現在都還會有女傭到家裡應徵時,先聲明絕不掃廁所,更遑論要天天幫貓鏟屎、布置貓砂廁所。鏟屎是預料中的驚嚇,而貓的狩獵天性恐怕又是另外一個;咬來鳥、老鼠、蟑螂屍體獻給貓奴當禮物,對我們而言已是非常嚇人的示好,對於擁有大量茹素人口的印度而言,恐怕是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啊!
如此一想,我便跑去向韭菜和韭菜花喊話:「雖然才剛到我家三天,對我還是若即若離,經常受到驚嚇就躲了起來,但你們可真幸運,先碰上了挪威外交官,又來到愛貓狗成性的臺灣人家。」語畢,牠們只是冷眼看著我鏟屎,不情願地「喵」了一聲,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