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文
在印度,整座城市都是我的伸展台;在臺灣,我被時尚潮流狠甩
印度尤 /
回到臺灣,我和太太開發了一個新樂趣,就是去成衣量販店購物。那是一個有著滿滿國高中記憶的空間;是手裡僅有著微薄零用錢卻想追到流行腳步的青春;是一個證明自己擁有自主權,從「自己的衣服自己買」開始的救贖之地;是一個上了大學之後就再也不敢回望的暗黑記憶⋯⋯沒想到,我會在三十歲時,以一種尋寶懷舊的心情再度踏入。
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擴散,我們在五月初從印度搭乘包機回台,當時無法預料時間的長短,行李僅是匆匆打包,隨手抓了幾件衣褲就拉著行李箱奔上飛機。待到現在近三個月了,逐漸意識到自己必須要多些服裝的搭配,才能夠走在台北街頭。「你們有治裝費嗎?沒有可以跟媽媽說,媽媽會贊助的!」太太的媽媽看著我們一身素色 T-shirt 和休閒短褲,用極度委婉的方式暗示我們。
說實話,在印度八年,走在新德里的街頭我總是自信心爆棚,像我們這樣的外國人怎麼穿都時尚,刻意打扮是一種外來的頂尖時尚;居家休閒是一種自在不羈的風格態度;異國風情是一種狂野自得的奔放靈魂;穿著與當地人相同的服飾則是融入當地的草根展現。無論怎麼穿,本來就很熱愛誇獎別人,又更喜歡毫不掩飾地誇獎外國人的印度人,都會讓你被誇得覺得自己走在時尚的尖端,更不用說時不時會有路人想找你一起合照,要不相信自己是國際級的模特兒、不相信整座城市都是我的秀場、不相信春夏秋冬都是我的時裝周,真的很難。
同場加映
和印度人拍張照吧!One Photo!
沒想到回到臺灣立刻從天堂掉到地獄,怎麼搭都很難對上節奏,怎麼追也趕不上流行節奏,甚至還被媽媽質疑自己的穿著品味?走!買衣服去!
在臺灣,一出門,整條街上的人的穿著風格都大同小異,都在告訴你最近流行什麼;在印度,則是五顏六色所有人盡得其樂、很難說出一個風格的那種風格。等人到了百貨公司和時裝小店,我才發現自己脫節的不只有流行風格,還有令人咋舌的高昂物價。已習慣印度街頭衣服不用台幣200元,百貨品牌服飾也大概6、700元,我對物價的衝擊遠大於時尚的衝擊,瞬間感受到自己的貧窮、匱乏與困窘,大概就像是發現一片雞排已經變成70元,一杯手搖飲可以80元的瞠目結舌,那是專屬於異鄉遊子的心靈震撼,專屬於從開發中國家回到臺灣的驚濤駭浪。
此時,成衣量販店就成為我跟太太的心頭好,既有童年懷舊的趣味,又有挖寶探險的興奮,還有能夠接受的親民價格:迪索奈爾、YoYo、TOP 流行廣場、樹林服飾統統給我來一點(不過,再進階一點大概就只能到 NET 了)!
穿梭在以開放式吊衣桿隔出的小小通道之間,上千件衣物密密麻麻如一堵牆,我們有意無意地尋找和某件衣服對上頻率的緣分,也發現除了我們之外,店內的顧客幾乎不再是國高中生了,而是說著不同語言的移工。由於太太會說越南語,常在不經意間跟他們聊起來:「這件好看喔!」「妳試試看這件!」「我也滿喜歡這款的。」把這些在臺灣打拚的越南人給嚇著,一下用中文確認太太的越南語意思,一下子又用越南語懷疑是否為同鄉。
我很喜歡這樣的時刻,因為這些移工不知道的是,我和太太在某種程度也算是異鄉人,我們一起在這樣的店內尋找融入臺灣的一種方式,在彼此的失措當中找到共體時艱的安穩與安慰。
同場加映
駐印度記者的封城日記:撤僑,走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