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報你知
疫情之下,印度經濟的六種悲觀與一個希望
Poken /
從3月25日開始,印度進入全國封城(National Lockdown)21天,宣布封城時,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全國演說中提到:「如果我們沒有守住這21天,印度將會倒退21年!」然而,印度顯然沒有守住那21天,隨著國內疫情升溫,莫迪在4月16日宣布延長封城至5月3號,接著又延長封城至5月17號。
在4月20日,印度在1.7萬人確診,且當日再度創下24小時內,確診病例新增最多的紀錄之時,宣布展開第一階段的復工。在龐大的經濟壓力之下,有條件地重新啟動經濟引擎。
而印度經濟的情況,真的就開始樂觀了嗎?
筆者在印度銀行產業外派近兩年的日子中,見證了印度影子金融體系(又稱為非銀行金融機構,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簡稱NBFC)的危機;看著揮舞民族主義大旗的莫迪贏得連任,卻也逐漸加深印度教與穆斯林間的對立與衝突;也經歷印度經濟成長趨緩的轉折點。隨著印度經濟基本面的轉壞,即使中央銀行連番降息,卻仍無法成功的將經濟引擎重新點火。筆者目前經手印度國際聯合授信業務,透過對當地的觀察,整理了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之下,印度經濟的六種悲觀與一個希望。
印度4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PMI)從51.8降至24.4。當購經理人指數大於50,代表景氣成長,低於50則代表衰退,也就是印度的製造業狀態正呈現「嚴重衰退」。印度的服務業 PMI 則從43.9降至5.4,顯示服務業為「完全停滯」。
在印度的 GDP 貢獻組成中,農業佔15%、工業約佔23%,服務業佔比最高達62%。工業的嚴重衰退及服務業的窒息式停滯,讓印度的失業率急遽且近乎恐怖地攀升。根據印度智庫印度經濟監測中心 CMIE 最新數據,失業率攀升至24.6%,回推總失業人口超過1億人。印度信評機構 ICRA 更估計,印度在本財年第1季(4月到6月),GDP 可能出現10%至15%的衰退。
全國封鎖對印度經濟造成的打擊,遠超過市場的預估,甫出爐的4月份經濟數據,顯示印度正經歷40年來最大挑戰,停工已對生產和就業造成致命打擊,形成經濟緊縮。
儘管印度目前是有條件式解封,但在4月27日所公布的解封指引(Guideline)中,規劃出紅、橘、綠三個顏色分區的燈號管控措施,訂下相當嚴格的解封標準——必須連續14天「完全沒有」新增確診案例,才能前進下一階段,也就是從紅區降為綠區,即使極度順利也需要至少28天。
同場加映
印度封城如何解禁?看懂紅、橘、綠三個顏色
印度735個行政區中,有377個行政區被列為紅區或橘區,代表51%的行政區有較嚴重的感染疑慮,尤其產業經濟重鎮,如印度經濟之都孟買(Mumbai)所在的西部馬哈拉什特拉邦(Maharashtra)、科技製造重鎮清奈(Chennai)所在的南部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新德里衛星城市古爾岡(Gurgaon)所在的北部哈里亞納邦(Haryana),及首都區新德里(New Delhi),紅區甚至還有增加的趨勢。
在這個情況下,孟買的金融、進出口以及商業經濟活動,根本難以復甦;清奈的手機生產組裝、汽車零組件也動不起來。在嚴格的解封標準下,產業重鎮得等上28天,也就是6月之後,才能完全重啟區域交通及商業活動,這還是最樂觀的情況。
在4月慘澹的經濟數據下,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狀況慘不忍睹,印度經濟無法承受再28天的封鎖,印度疫情也承受不起立可解封,兩難之下,失去工作、失去收入的人民,生活又將變得如何呢?印度極具想像力的國內需求潛力,又會多大的機會被真正實現呢?
為了減緩對弱勢族群的經濟衝擊,印度財政部長西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在3月26日,宣布規模達1.7兆盧比,約226億美元的紓困方案,針對農民、鄉村勞工、建築工人及低收入戶等群體,直接發放現金轉入銀行戶頭、對低收入家庭提供免費3個月的瓦斯等。另外,也提供最前線抗疫的醫生、護士、護理人員及消毒員等,每人5百萬盧比的「保險金」。
然而,仔細探究紓困內容,1.7兆盧比中,僅20%(3,480億盧比)是以現金直接撥付給3.9億貧窮人口,平均每人帳戶可收到892盧比(約台幣357元),規模與效度非常有限。
印度政府從4月6日起,就在規劃第二套規模1兆盧比,約130億美元的紓困方案,主要是針對企業商家,包括協助遍布在印度街頭巷尾的雜貨店與中小企業等等。根據印度政府的統計數據,小型企業約佔印度2.9兆美元經濟的25%,雇用超過5億名勞工,在經濟運作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目前第二套紓困方案依然不見蹤影,讓微型與中小型企業面臨斷炊的困境。若是中小企業倒下,等於衝擊了印度經濟中的一大骨幹,更是將印度剛剛崛起的中產階級與一般受薪階級,推回貧窮的深淵。
同場加映
駐印度記者的封城日記:下一個發薪日的挑戰
印度政府在5月5日,宣布展開大規模緊急撤僑,將從海灣阿拉伯國家分階段撤回超過50萬人。這場海外撤僑行動已於5月7日正式啟動,預計在6月中之前,將撤回20萬名印度僑民。但以印度當前的檢測能量,6月到7月之間,可能才是國內疫情的高峰;如今撤僑行動若是不能妥善管控,恐將出現不在預料之中的情況,考驗印度的醫療系統、政治資源與疫情管控能力。
儘管印度陽性比率約為4%,相較歐美各國低了許多,但目前印度單日檢測能量僅約8萬,在13億人口的基數之下,檢測數量明顯不足,難以反映真實情況。根據專家建議,印度必須將檢測能量提升3倍以上,才有具有說服力的數據,得以推斷整體疫情概況,並以此推斷疫情下降的趨勢,決定紅、橘、綠三個顏色分區,應該如何有邏輯且符合專業地解除封城。
在不具備可信且透明的數據之前,印度的所有決定都像是瞎子摸象,出錯與誤判的機率極高。印度的確診數字,目前約每十天會翻倍一次,5月9日超過5.9萬名確診,十天之後依照目前速度就會超過11.8萬。
印度中央政府在5月9日下令,輕微症狀患者在康復出院之前,都不做新冠肺炎的檢體化驗,也就是不把他們計入動態的確診病例統計。這也讓印度疫情變得更加不透明,造成檢疫量能不足,難以估計的感染黑數使得疫情與現實脫軌,增添了更多的決策風險。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在3月28日,即針對印度疫情,將印度全年 GDP 成長從原先5.3%下調至2.5%,4月28日更因為封城延長造成的經濟停滯,二度下調至0.2%,接著又在5月8號三度下調至0%。多家金融機構亦調降印度成長預估,原本就面臨雙赤字問題——貿易赤字及經常帳赤字——的印度,陷入更深沉的危機。
印度若是失去經濟成長動能,惡化的赤字問題很有可能使印度國家主權債的信用評等,進一步被下調至「次投資級」,也就是俗稱「垃圾級」。假若成真,印度股市及債市將掀起一陣賣壓,金融產業會進一步受創,資金也會大規模地流出印度。
印度在感染初期果斷封城,根據官方說法,成功地避免超過82萬人的感染,也尚未出現醫療系統癱瘓的情況。從封城初期到現在,雖有抗議與失序的現象,總體而言,多數的印度人民充分遵守與配合政策,這也成為印度防控疫情的優勢之一。
若是印度的不同宗教能夠放下對立,在經濟逐步解封的方向上一同努力,印度在民意基礎極強的莫迪政府帶領之下,若是方向正確、意念堅定且能夠整合多方力量,聽從專業意見進行改善與調整,經濟的復甦或許還有希望,並非完全絕望的狀態。
全球供應鏈正在打算重建的階段,印度被視為極有潛力的下一個新興經濟體,許多的製造業意圖轉向印度,但印度也必須準備好足夠吸引人的條件,讓資金落地,在印度實業當中開枝散葉。
面對疫情,如何透過極其有限的公衛醫療資源,與重啟經濟間獲得平衡,恢復數億受薪階級的生活,在在考驗印度政府的決策與執行能力。
同場加映
隨時更新:新型冠狀病毒印度疫情與規定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