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文, 印度生活
我的臺灣、香港、印度文化衝突:他的「But」不是我的「但是」
印度尤 /
身為一個臺灣人,為香港電視台工作,旅居印度超過七年,許多人會好奇,這樣的跨文化工作經驗,有什麼樣明顯的文化差異?我想了很久,或許在「但是」(But)這個詞上,印度、臺灣和香港有著非常大的不同。簡單來說,可以分為「但是之前」、「但是之後」以及「沒有但是」。
香港人的個性直接,從電扶梯的移動速度就可以看出他們的步調有多麼快。一位來自香港的好友就告訴我,在超商結帳的時候,沒有把錢包或信用卡準備好的人,在臺灣大家頂多就是嘖嘖兩聲,偷偷表示不滿,在香港就會被罵:「不要阻擋地球轉動!」
與香港人工作的經驗也是如此,說話要直衝到底,不要拐彎抹角,以免一不小心被掛電話,因為對方以為你已經說完。回到剛剛的「但是」概念來說,就是「沒有但是」,請直說。
對臺灣人而言,「但是」是一門極深的學問,我們總在推敲用什麼方法才能夠最不傷感情、最保全面子,並將成果最大化。當把所有場面話說盡,明示暗示後,實在沒有招了,才不得已地加個「但是」來談真心話,還得在心中不斷揣度是否足夠周延體貼。即使這樣的委婉曲折通常事倍功半,也多數時候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依舊是中華文化中最高深的待人接物之道。
這就是「但是之後」,重要的通常是在但是之後。身處職場的大家,多半通曉這個道理,可對於但是之後的批評指教仍耿耿於懷,有時候還會太過走心,自己糾結好一陣子,才在某次偶然中醒悟,原來事情沒有這麼大條,是自己太過鑽牛角尖。
在印度通常沒有這個問題,說得好聽,是大而化之、天真可愛;說得難聽,就是往自己臉上貼金,貼到臉皮變得很厚。根據我的經驗,印度人通常聽話都只聽得到「但是之前」,重點完全沒有聽到,就已經被前面那些為了不要讓場面太僵、硬擠出來的客套話給恭維得旋轉、撒花、樂不可支。
同場加映
不吝惜讚美的印度人
印度人不吝惜讚美別人,對於他人的讚美也往往欣然接受,要是依照臺灣人的邏輯,期望對方可以聽見「但是之後」的弦外之音,恐怕會被他們氣個半死。然而,若是和香港人一樣直指錯誤,恐怕又會傷了他們的玻璃心,如何偶爾拍拍、讚美,顧及印度人倔得有些無理的尊嚴,又適時有效地把他們拉回正軌,不要只聽「但是之前」,可謂在印度工作的最大考驗。
旅居印度七年,「但是」不只是香港、印度與臺灣接收到的不同,還有隱藏在「但是」背後的那些文化衝擊。了解「但是」不僅是了解語意,更是挑戰自己過去所建立起來的邏輯思維。所有事情的「但是」都是有趣的,或許就像「但是」這個用於語氣轉折的詞一樣,一切的轉折都是奇妙的,都值得認識。
同場加映
歸零,印度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