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文, 印度生活
我在印度過新年排燈節,超級有錢人滿屋的真金白銀更突顯了貧富差距
印度尤 /
今年(2014)的10月23日是印度的排燈節(Diwali),這是我在印度的第三個排燈節,記得第一年是和其他國家的實習生一起到白色城市烏岱浦(Udaipur)看湖,第二年則是跟著中央社的記者大哥,到哈里亞納邦(Haryana)以及旁遮普邦(Panjab)邊界,與傳統的旁遮普家庭一起過節,今年我則和製作人一起到她情同親哥哥的朋友 S 家過節。車子還有點距離時,我的製作人就指了指前方,開玩笑的說:「看到了嗎?就是那棟房子。我跟 S 說,你的房子這麼醒目,從這麼遠就可以看到,我要是別人就綁架你的孩子。」雖然之前就曾經聽她形容 S 家彷彿皇宮,裡頭有著真金、真銀、水晶、大禮時還有各種珍寶,但實際走入這個看起來像個博物館的大房子時,還是忍不住感到吃驚。
大片大片的落地門窗,大理石與紅砂岩打造的主建築,我走在寶石鑲嵌的地板上像個鄉巴佬一樣到處拍照,雖然我不是很喜歡那些看起來有點像玻璃的水晶燈或是水晶桌腳,但這就是有錢人和我們想的不一樣的地方吧。我的製作人提醒我,我眼前所見的那些金色、銀色的東西,很多都是全金全銀打造,要不也是鍍金鍍銀。
我想起印度有許多有錢人,因為很多黑金不能「見光」就會買很多貴金屬,其中又以黃金和白銀為主,最多的是佛像、宗教物品或是各種飾品。S 家的貴金屬價值實在不斐,我們進佛堂要開始新年祈福的時候,我的製作人問 S 的太太,之前的那些純銀容器呢?S 的太太半開玩笑,慧黠的說:「被我熔掉了」。
在印度這樣一個種姓制度依舊瀰漫的社會,像我的製作人這樣屬於貴族種姓中最高階貴族的人們,無論想或不想,都會因為這個圈子太窄而認識彼此,她和這個親如兄長的朋友 S 就是這樣認識的。
我經常聽我的製作人提起 S,無論是我們借用 S 的山中小屋度假,或是我們到高級的家具店因為價格太過驚人,還是提到她到英國念書特別感謝的人,都有 S。對我而言,S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無論是舊德里、新德里還是我去度假的那間山中小屋,大概都是可以一直走個幾十分鐘不停,那些經過的土地或房屋都還是他的。
我的製作人在她的種姓階級中比較特別,是靠自己白手起家並經過一番苦日子的人,大多這樣貴族最高階級的人們,即使現在已經廢除過去的「大君」體制(有點類似藩王或區域領主的概念),過去歷史以及祖先所遺留下來的祖產,也夠他們吃個幾百輩子吃不完。
舉個例子,現在有許多人到印度旅遊,喜歡到古堡或是所謂的哈瓦利(Haveli)住宿體驗,當然其中有些是財團經營,但是許多都是過去祖先遺留下來的財產,這些過去的王公貴族或是紅頂商人的後代,將其改建成飯店營業獲利。
S 大概就是典型的貴族後代,再加上他聰明、理財有道,累積財富的速度也就更快,他帶著我們一路逛逛看看,而我的製作人也帶了一個從維也納來的記錄片團隊,來拍攝這個印度的新年。
來說說排燈節的由來吧。這個節慶是印度三大主神毗濕奴的其中一個化身羅摩(Rama)而來,他在猴子神哈努曼(Hanuman)的幫助下,打敗了挾持他妻子悉多(Sita)的十頭壞蛋拉萬(Raavanan),從妻子被挾持的斯里蘭卡駕著神之戰車,駕了20天後回到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故鄉阿約提亞(Ayodhya)。羅摩是當地的國王,人民熱烈的點了燈歡迎他們的國王打敗黑暗勢力並帶來力量。
之前過節的時候,主要都以觀光為主,這次就在新德里旁邊的衛星城市過節,所以參與了家庭的準備工作,除了點燈之外,在印度的各種節慶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是鮮花了。我的製作人一早就請人到花市買新鮮的菊花和玫瑰花,據說之前一大包只要50盧比(約新台幣25元),一過節價錢立刻翻了5倍,一包要250盧比。
在排燈節,除了插花和印度有名的垂掛花串之外,我們要一朵一朵的拔下菊花花瓣,我的製作人說這是印度傳統的大戶人家,在排燈節的時候,親朋好友群聚的活動之一,大家一邊剝花瓣一邊聊天,接著再一起把花瓣鋪排在房子裡的各處,整個房子裡都會充滿花香。
除此之外,我覺得很有趣的傳統是,排燈節的當天也是迎財神的日子,為了要讓財神爺可以看清楚道路,印度人會在家門口一路到家中佛堂,貼上照片上所示的那種,有一雙腳印的貼紙,歡迎財神爺到家裡,並帶來一整天的財富。
到印度三年,目前為止每一次的排燈節都有不同的體驗。到觀光景點就像是連假的放鬆出遊;到鄉下過節就像是領導人下鄉視察,鮮少看見外國人的人們,個個都想請你到家裡坐坐喝杯奶茶;在有錢人家過節,則強烈的體驗了印度的貧富差距和傳統習俗。
在印度有一個詞彙是「Indian August」,也就是在8月之後就是天氣最好而節慶最多的時節,排燈節則是8月之後,最大的一個節慶之一,祝大家排燈節快樂 Happy Diwali!最後補充一點,Diwali 是 Deepavali 的縮寫,在印地語裡就是一整排燈的意思,照亮希望、打敗邪惡與黑暗。
同場加映
印度年度大事——排燈節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