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文
半個臺灣人 vs. 半個印度人:有時候一半就夠了!
印度尤 /
「我是半個臺灣人唷!」
一個在中研院工作的印度朋友這麼對我說,我笑著回他:「我也是半個印度人唷!」這時候,印度朋友笑了起來,頗具深意地回:「半個,就夠了!」
在印度生活工作八年,印度儼然是我第二個家,有些人會半開玩笑地說我已然是「博士班畢業」,在新德里這樣一個臺灣人常駐人員僅一百多人,且任期經常兩三年就一輪的城市裡,我確實可以稍稍地「倚老賣老」;剛滿三十歲的我,年齡肯定是個晚輩,但論起在印度的年資,應該能和許多前輩坐在同一排。也因為駐外記者的工作,我跟著當地的團隊一起上山下海,接觸印度社會的各個層面與階級,食、衣、住、行甚至是思考模式,若沒有變得像印度人,也變得「有點」像印度人了。
變得像印度人是用手吃飯嗎?還是喜歡遲到?甚至是舌粲蓮花在街頭招搖撞騙?倒也不是如此,我覺得半個印度人反而比較像是理解印度的「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和我們不一樣的事情沒道理,特別是印度這樣一個與我們心理距離遙遠,又被賦予了無數層神祕面紗的國家。可是,每個國家都有它自己的道理與秩序,「沒道理」其實就是一種否認,也是一種拒絕接觸。
我總告訴朋友,在印度生活絕對不能失去幽默感,不然會過得非常痛苦;現在還想加上一句:在印度若無法反向思考,去理解追溯印度的思考邏輯,則會過得異常憤怒。
我身體裡的半個印度人,並不是學著去騙人,而是學著去談判;不是變得厚顏無恥,而是反思儒家教育帶給我們的溫良恭儉讓與歹勢文化;不是拒絕遵守規則,而是試著不要這麼容易接受所謂的正確答案;不是永遠天馬行空的高談闊論,而是學習不要這麼輕易地認定一件事情絕對不可能。我很喜歡印度朋友的那句「一半,就夠了」、略帶自嘲的語氣,反映出印度人對於自己在其他國家的刻板印象,是了然於心的。當然,這其中有事實也有誤解。
印度的優點和缺點其實都是同樣的,很多時候臺灣也是如此。我喜歡印度的不可思議,但這僅限於驚喜的時刻,而不是驚嚇的部分,但不可思議怎麼只能有好而不能有壞呢?就如同我總對臺灣的人情味感到自豪,卻也能明白鄉愿所帶來的惡果;我喜歡臺灣極佳的服務品質,卻也憎恨近乎瘋狂的巨嬰。
或許,不只是印度一半就好,臺灣也是一半就好。留存著自己好的那一半,並學習其他國家好的那一半。我是半個印度人,他是半個臺灣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