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文
毛細孔貼著毛細孔的印度友情
印度尤 /
這個追求毛細孔貼著毛細孔般親密的民族,可真沒有辦法收斂他們對朋友熱情如火的關心……
「妳看,我朋友發的這張照片實在太好笑了!我要打電話給他。」印度攝影師R興致勃勃地撥起電話,我則滿頭問號:「你打電話給他幹嘛?跟他說他的臉書貼文很好笑嗎?你怎麼不留言就好啦?」在這個點讚的網路時代,怎麼會有人打電話去「回應」對方的貼文?
「因為,我們就是喜歡講電話啊。要用說的比較有感覺。」R電話一撥通,便嘰嘰喳喳地談起那篇臉書貼文,而他的朋友似乎也沒有不耐,哈哈笑了好一陣子。
我在想,如果有朋友打來是為了跟我說同樣的事情,我應該會先翻個白眼,接著想盡辦法掛掉這通「不必要」的來電。但很顯然,我的反應讓R感到冷漠了。天!來自人情味超濃的台灣的我,在對待朋友熱度比照夏天五十度規格的印度,竟然總是被定位在「冷漠」。
但說實話,即使被貼上「冷漠」標籤,我依然難以領教印度那種彷彿是毛細孔貼著毛細孔一般的黏膩友情。如果說「請」、「謝謝」、「對不起」是台灣人認識朋友的絕不失禮三金句,那麼「早安」、「你好嗎」、「晚安」就是印度人的交友不敗三經典。
每次一打開通訊軟體,收到印度人傳來的早晚問候,內心都十分糾結,不知該如何回覆,完全可以預測第二句就會是「你好嗎?」無論回答什麼,他們總是回個無關緊要的「很好」,甚至像是「朕知道了」直接已讀消失,讓總是以為對話會有個「然後」的我不知所措,心想現在可以直接關掉視窗嗎?
之後才慢慢了解,不像台灣很多時候都是「假問候,真有事」,打聲招呼之後,即便不是有所請求,至少也是為了相約或告知某事,印度人就真心只是問候,想知道你是否還活在人世,表達一種對朋友的關心和親暱,這是「真心交陪」的行為展現。
「其實在台灣會道早安晚安的,通常會是情侶或是非常親密的人,所以如果沒有特別的事情要告訴我,我一直都很好,不用擔心,或許這是我們之間的文化差異。」
一次實在有感印度友人太過貼近我的生活,對天天回覆這些無關緊要的問候有些不耐煩,我直率表達看法。不過,對方理直氣壯地說:「朋友就是要天天聯絡才是朋友!我連老婆都沒這麼常聯絡,是把妳當朋友才會這樣問候妳。」
當時我還擔心直白說出感受,可能誤傷友人的心,沒想到隔天早上收到的訊息是:「早安,你好嗎?我又來了,這是印度式的問候!」好吧,我沒轍了。這個追求毛細孔貼著毛細孔般親密的民族,可真沒有辦法收斂他們對朋友熱情如火的關切。
電話、訊息與網路的遠端問候已是如此,更遑論現實生活。印度人總是三五成群、團體行動,無論是閒晃、逛街、吃飯,還是到巷口買點東西,總會有家人或朋友陪同,「一起」可以說是印度人與人相處的最高準則。
記得有次一個人在餐廳吃飯,在我周圍還有十多張空桌,突然有個印度阿伯和女兒進來用餐,問都沒問地就在我對面坐下來。我眼神示意店員前來關切,但阿伯只丟下一句:「有什麼關係?反正她一個人吃飯。」堅持要「陪」我吃飯,理所當然到讓人難以反駁。
阿伯,印度人可能真的比較容易感到空虛寂寞冷,做什麼事情都有人陪是正常的,但我真的只想要一個人吃飯啊。我沒有很可憐也不孤單,無論是對我好奇、真心喜歡這個座位,還是同情我,拜託不要突然「陪」我好嗎?我們甚至還不是朋友啊!至少要先問候我「早安」、「你好嗎」、「晚安」吧?
或許因為生活在這個十三億人口的國家,人與人間的距離早已習慣靠近,再加上大家族的生活型態,濃厚的家庭觀某種程度也延伸到了交友觀。對我們來說,印度人對待朋友的方式有點過於親密,甚至某種程度地侵犯了個人隱私和空間,然而,他們真誠坦率的關心卻又讓人難以拒絕,時不時還會覺得暖心。
來到印度,可得準備好加入這種具有高度參與感的零距離交友,只要交上一個印度朋友,不只天天「早安。」、「你好嗎?」、「晚安。」他們還會為你帶上一群朋友,任何事情都想算你一份,一點都不介意和你天天見面。對他們來說,君子之交哪能淡如水?緊黏不放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