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經時事
寫在緯創印度工廠被砸之後:資深台商說:「這是中國模式在印度栽了大跟斗。」
台商在印度 /
2020年12月12日早上5點45分(夜班與早班交接時),臺灣著名的手機代工大廠「緯創」在 Kolar(邦加羅爾附近)的工廠發生嚴重的勞工抗議示威。據報導指出,有2,000多名的員工圍廠抗議,群眾聚集後來演變成暴力行為,暴動者大肆破壞廠房、辦公設備與車輛,連生產線也遭受到破壞。報導中也指出有125人被捕、六輛車遭到嚴重破壞、幾千支手機被竊,工廠停工兩個星期以上,損失估計在1~2億台幣。
雖然印度官員立刻出面,說明這樣的抗爭情況在印度很少發生,同時臺灣的高級主管也說這是單一事件,不影響台印之間的合作協定。但是為何這個不常發生的單一事件會發生在緯創?
我個人覺得這次緯創發生的暴力事件,有必要拿來深度分析。勞資糾紛只是表象,實際上是底層操作出現重大問題,透過勞資糾紛而集體爆發。而這些底層操作的失誤來自以下幾個原因:
自從中美貿易戰開打,美國資本迫於政府的壓力要求把製造業遷移回美國;然而生產手機這種需要大量勞動力的產業,搬遷到美國是不現實的,因此退而求其次就轉移到印度去。這也是手機代工大廠,如富士康、緯創、和碩都相繼加大印度投資的原因。而這些手機廠要比的,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提升最大的產能,因為產能愈大就代表訂單越多。
由於印度防疫失控,駐守在印度的台幹大部份都撤回臺灣。直到10月底印度政府再次開放邊境,才陸續返回到工作崗位上。緯創工廠在9月份正式量產,12月份發生暴亂。很明顯前期的鋪墊,在缺乏有效溝通的情況下,做得並不徹底。
像緯創這樣的大公司,拿土地與建工廠的同時,應該都與政府或承包商達成一定的條件——也就是必須在規定的日期內,完成某方面的任務,否則就算違約。由於新冠肺炎的停工造成原本就很難在時間內完成的任務,變成了 Mission Impossible。
以上幾個原因,可以用一個「趕」字來概括。第一,趕在對手前完成產能提升;第二,趕緊把疫情落下的進度補上;第三,趕在合約到期前完成任務。
印度投資是一個看似很睿智的操作,卻不一定是決策者真正的主觀意識。大部分的情況,是在幾股勢力影響下所產生的妥協結果。當面對國際形勢的快速變化與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時,為了維持各方勢力平衡,只能簡單粗暴地趕進度。或許就是這個「趕」字讓人失去理智,連合理解決工資問題的能力都喪失了。於是憤怒的「合同工」一把火,把緯創印度廠推向無底的深淵。
這次暴亂所造成的損失,緯創只能啞巴吃黃蓮全部吞下。印度政府會對其中暴行明確的分子給予處罰,並加派警力到緯創工廠維持秩序。然而,事情很難這麼容易結束,因為事情鬧得太大,政府一定會成立專案小組來處理這件事情。如果緯創所有的操作都遵循 SOP 並嚴格把控,那或許可以大事化小;如果緯創有不符合法規的地方,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恐怕也會演變成難以收拾的境地。
The frustra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of workers are indicative of deeper fissures in industrial relations. #Wistron
Read the full article: https://t.co/m0JsrC3jug pic.twitter.com/tb2pGg53Yd
— 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 (@epw_in) January 14, 2021
緯創在經歷這次的洗禮後,會更明白印度與中國的不同,曾經引以為傲的中國模式,在印度卻栽了個大跟斗。在國際格局逐步走向去中國化的同時,為求發展只能「被迫」更認真地對待印度這個謎一樣的國家,期待他們在付出巨大的學習成本後,可以總結出一套新的成功經驗。
我在印度近十年來,經常分享相關的產業經驗與觀點,但初衷都不是追求新聞熱點、批評他人。因此,我在緯創印度工廠被砸事件發生後的一段日子,才提出個人的看法。以上的推論,大部分是根據我自己的經驗來做判斷,我並不認識緯創印度廠的台幹,因此也沒有任何內部消息來支撐論點。由於篇幅的關係,許多論點只是點到為止並沒有往下展開。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千萬不要以為緯創的暴亂事件只是單一事件,與自己無關。其實引發暴亂的底層問題,都確實地存在每一個企業中,只有深度分析、認真檢討並擬出對策才是重中之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緯創印度工廠被砸事件為鑒,如此台商到印度發展才不會變成趕工程、趕生產、趕投胎的高風險投資。
台灣教育部選派華語教師至印度釋出新缺額,北方邦喜夫南達大學 (Shiv Nadar Universi…
by 就是要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