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印度當地特色商品嗎?看看我們的印度好物購!
了解更多

文/湯瑪士‧特洛曼
譯/林玉菁

吠陀文化衍自西亞及中亞的先祖,在印度發展而成。雖然在許多方面,與這時已然殞滅的印度河城市相比,是比較簡單,以村莊為主,甚至部落式的文明,吠陀文明註定將更深入印度次大陸,在北印度、孟加拉及斯里蘭卡建立語言,並在整個區域留下宗教與知識生活的印跡。在這個過程中,它也吸收融合印度河文明殘留文化的片段,並隨之改變。

(略)

吠陀部族是前述父系數代同堂家庭的集合,依據共同遠祖結合成氏族,透過婚姻連帶關係、共同文化及對抗共同外敵,組成鬆散聯合。至少在婆羅門祭司家族中,有稱為「氏族」(gotras)的父系族系系統,每支族系傳自同一群賢者(rishis)。他們相信這群賢者最早由天啟「聽聞」吠陀詩歌,並傳遞給凡人。相同氏族族系的婆羅門在共同出身下結合,在吠陀初期,擁有獨特髮式、服飾與儀式。不同氏族族系透過嫁娶另一族系的義務,相互連結。

亞利安人之間,並非生來平等。他們由已然分工的原人身體產生。專司神聖話語的婆羅門祭司,來自嘴部;擁有保護責任的剎帝利或戰士則來自手臂;進行放牧、農業與商業的吠舍,出自大腿,是社會的經濟支柱;來自腳部的首陀羅,則是僕役種姓。

吠陀部族內部絕非平等,而是依功能分成四群,透過相互依賴結合,具有上下階級劃分。政治權力握在剎帝利手中,在某些部族,權力廣泛分布於不同偉大戰士族系的族長之手,只有戰時才會短暫集中到首領(rajan)手上。其他部族中,世襲首領逐步將政治權力收攏到單一戰士族系,在德里區域的俱盧與般遮羅部族之中特別明顯。這類部族確實可稱為王國,但我們仍須謹記它們的部落個性,他們對部族及被統治者施加的權力,僅限於當時正好佔領的土地,而非該部族起源且明確劃分之領土上的居民。王權是透過向祭司更高權威的臣服,獲得授受,因此遠非極權。雖然婆羅門也為國王子民,同時也是王室權威的來源。俱盧與般遮羅部族之所以被後世視為王者典範,不單是在部族國家中強化王權的驚人成就,同時更庇護婆羅門祭司與吠陀祭祀。

吠陀時代是英雄的時代,戰爭是戰車武士及隨從人馬的特權與主要職業,追尋理想包含馬革裹屍、戰時的榮譽行為、對降者仁慈、與所有人分配戰利品的慷慨王者風範。雖然戰爭不斷,但亞利安社會限制其規模。亞利安部族並未團結對抗非亞利安人,因為缺乏團結的政治基礎;事實上,亞利安部族彼此爭鬥,並不亞於對抗非亞利安人,因此,戰爭仍維持在小型規模。

戰爭目標也很有限,主要是可移動財產(牛群、金、女人),偶爾包含部族可以移入的領土。由於部落組成,王國吸收外來人口的能力也很有限。一方面,收養律法嚴格,因此排除其他較簡單社會經常吸收俘虜進入政體的管道。另一方面,由於王國的部落性質,被征服的人群無法與政治權威建立直接關係。他們只能透過成為個別家戶的家務奴隸或僕役(shudras),整合進入部族;而整合大量敵人的管道並不存在。因此部落國家很少致力於征服統治鄰邦;大型國家的形成,除透過相關部族結盟外,尚須等到新的治國原則發展之後。

印度-亞利安語言與吠陀文化在北印度的擴散,以及原住民族的非亞利安語言和宗教的沒落,部分透過戰爭、俘虜奴役與主僕關係發生。吠陀時代初期,奴隸(達薩 dasa)一詞同時也指涉「蠻族」,實際上為原住民族族名。僕役階級的名稱(首陀羅)應該也來自非亞利安部族之名。然而,改變也自然發生。

證據顯示,非亞利安國王提供庇護,透過婆羅門執行吠陀祭祀,獲得超自然力量的益處。當吠陀時代接近尾聲,即便並未深入,吠陀文明幾乎傳遍北印度,同時也接收吠陀國王統治轄下或聯盟內其他族群的特色。


本文收錄於《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一書。博客來金石堂誠品讀冊火熱販售中!

吠陀文化下的部落組織:種姓的由來與影響

支持我們

優質的內容,需要您的支持與鼓勵

您可以在我們的「印度好物購」消費,讓這個網站有繼續經營下去的動力!

馬上來看看
推薦閱讀
印度形象,伊斯蘭風格:德里的第一座清真寺 Quwwat-ul-Islam Mosque

十二世紀末,來自阿富汗的穆斯林軍隊入侵北印度,而所有史料都呈現他們對自己所見所聞…

by Yao讀好書

印度阿旃陀石窟 (Ajanta Caves) 的佛教藝術:誰在看?(下)

現在,很多宗教藝術作品都只擺在美術館這種安全無虞的地方供人觀賞,包括英國國家藝廊…

by Yao讀好書

印度阿旃陀石窟 (Ajanta Caves) 的佛教藝術:誰在看?(上)

我們是在什麼脈絡下觀看這些事物,以及誰在觀看,這兩點依然十分重要。有一樣東西能將…

by Yao讀好書

印度好物購
更多內容
[wcepe_products recent=true number=5 hide='button' column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