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文, 印度政經時事
印度經濟崛起?一窺印度出產三千多家新創公司的祕密!
印度尤 /
上次寫完了強暴案系列之後,有讀者希望我接下來可以寫印度的商業與經濟,但因為這方面需要更多時間收集正確的資料(真的很複雜!),再加上題目可能會有點硬,所以先從簡單的「了解印度人的商業性格」開始吧!接下來我也會開始著手關於印度經商環境與經濟政策等部分,試著帶大家看看印度的經貿議題。
現在印度在經濟上之所以受到非常多的關注,主要是因為中國大陸工資開始上漲,印度成為國際廠商尋找製造基地的重要選擇,人口多、工資低加上仍是貧窮的開發中國家,印度確實和中國有非常多的雷同之處,但是工業與製造業發展落後的印度,在資訊產業以及製藥產業卻是全球首屈一指,再加上英國殖民時期所營造的英語環境,印度在第三級的服務產業發展也早已相當成熟,這也是印度經濟非常特別的一個發展軌跡,從第一級產業直接轉戰第三級產業,但卻缺乏製造業來吸收過多的勞動人口。
印度總理莫迪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時,兩人就曾經說過,中國是全世界的工廠,印度則是全世界的辦公室,除了英語人才、夾在歐亞之間的地理位置與天然時差優勢,使得跨國企業在印度設辦公室與資訊服務系統外,印度自己本身也是創業大國,他們創造了自己的辦公室。
2014年度印度統計共有3,100家新創公司,其中又以與網路科技相關的產業表現最為突出,是僅次於美國與英國的全球第三大新創產業基地,預計在2020年將會達到每年11,500家新創公司的規模,現在包括網路購物 Snapdeal、無線電計程車 Ola Cab 以及線上支付 Paytm 等公司,也都獲得國際投資人的大筆挹注。
印度總理莫迪在上任之後,除了推動他的「在印度製造」政策吸引外資之外,推動印度人創業也是重要的經濟政策之一,莫迪最常說的就是印度有很多的人口,適合外國製造業,另外則是印度人具有創業家精神,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基石。接下來就帶大家看一家印度新創的小公司吧!雖然是一家剛剛起步的類文創公司,但是年紀輕輕的老闆們在嬉笑與玩笑之間,卻也說出了很多印度的創業家精神與性格特性!
「我們是在推廣一種文化,一種慵懶的文化!」Below The Belt 的辦公室,就和他們印上紙飛機、超人、翹鬍子、貓頭鷹或是腳踏車等鮮豔可愛圖案的主力產品——男用四角內褲一樣繽紛有趣,今年25歲的創辦人 Avni 大喊「Being lazy! 」就是他們的企業文化,Avni 絕不允許員工穿得很正經來上班。
Avni 兩年前從加州取得行銷學位回到新德里之後,原本打算進外商公司擔任行銷工作,但她的哥哥卻覺得她一定能做點什麼不一樣的事情,「Just do something! You can do something! 」就是這句話,她和大嫂兩人 Saniam 就在咖啡廳裡冒出這個點子:四角內褲。她說當初和大嫂從咖啡廳回到家,小心翼翼告訴家人自己想賣四角內褲,當時全家人都瞪大了眼睛拉長了臉,卻沒有說任何一句否定的話,安靜地聽完後只說:「好吧!妳有這個想法就去試試看吧!」就這樣,她用父親公司樓下,一間早已荒廢許久的儲藏室開始了 Below The Belt。
Avni 出生於商人世家,她有著商業家族的背景,祖父和父親是高壓電塔的製造商,「或許是因為商業的血液本來就存在我的血液裡。」但許多人更好奇,普遍來說,印度人似乎有種天生的創業精神,Avni 想也不想地就說:「當然!因為我們實在缺乏太多東西!」對她來說,開創都是來自於匱乏。
「創意式的四角內褲,在許多歐美國家已經非常普遍,我可以很輕易的在紐約或倫敦看到這樣的設計,但在印度卻找不到。」Avni 形容,現在的印度正在「開始」,在這樣一個欠缺各種在海外早已普遍的商品或創意的發展中國家裡,「It’s time for you to start! 」,她認為印度就是個充滿機會的地方,無論到任何地方所看見的新點子、新玩意都可以帶回印度嘗試,而現在的印度人也開始願意嘗試更多不同的新創意。
Avni 的表弟 Vidur 今年20歲,他也是 Below The Belt 的重要成員,他說印地語中的一個單字「Jugaad」是印度人創業精神的最佳代表字。Jugaad 的意思有點類似替代品、替代的解決方案,「就像在小時候,我們的插座不會動了,我們拿起電線,就用自己覺得可行的辦法去修理,有時候綁一綁再插進去就真的好了,在印度就是這樣,很多東西沒有辦法正常運作,人們就要想著怎麼去解決它,無論你用什麼辦法,去做就是了!」在 Vidur 的眼中,印度的各種不方便,也造就了印度人有嘗試各種解決方法的機會,「No matter how you do it. Just do it! 」不斷地嘗試、解決問題、承擔風險最後取得成果,慢慢的這些生活經驗,就累積成了印度人身體裡強烈的創業家性格。
印度總理莫迪也在今年4月,宣布成立專門為微型企業提供貸款的穆德拉銀行(Mudra Bank),提供總額兩千億盧比(合新台幣約一千億)的資金,希望能夠推動印度小規模產業的發展,並讓年輕人、擁有技術的工人等等,成為創業的第一代。「我們寧願為自己工作。」Vidur 說,他認為印度人有著「如果我可以當老闆,為什麼我要當員工?」的性格,就像是在印度的地鐵站外面,可以看到有五到十個手上拿著各種小商品的小販,不斷向來往的人們兜售著,「他們都是創業家,他們為自己工作!」。
Entrepreneur 創業家這個單字,原意是承擔的意思,而 Avni 和 Vidur 都認為,印度的教育方式和他們有較高的嘗試動機與風險承擔能力。
我提到在印度的課堂上,學生們都非常踴躍地舉手發言或提出問題,但在台灣這樣的情況比較少見,因為我們害怕犯錯、被同學恥笑又或是被老師處罰,所以即使知道了正確答案也不會舉手,這對 Avni 也是個文化衝擊!她開玩笑地說,慶幸自己不在台灣念書!因為如果她的同學因為她說出錯的答案就嘲笑她,那她一定會很傷心!「為什麼要笑別人阿?錯了又怎麼樣呢?在學校裡面最酷的事情不就是當傻瓜(Being Idiot)嗎?」Avni 說,當自己提問的時候,她相信至少有十個人也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所以一點也不丟臉,更何況,所有的問題都不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Vidur 延伸「沒有正確答案」的想法,他以一個外國人來到印度會覺得很有趣也同時有些困擾的例子:問路。
「如果你在路上問路,那個人只知道80%或就算知道得更少,他也會覺得自己可以帶你走,然後沿路可能又會問其他人,一堆人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東拼西湊地找出答案。」Vidur 舉的這個例子我想很多來印度的旅人都會覺得心有戚戚焉,根據我在印度生活的經驗,問路的要訣在於至少要問三個人以上,因為有太多人不知道路卻很熱心地想要幫忙,但這個被我們視為旅人困擾的「瞎幫忙、亂攪和」,卻是 Vidur 口中:印度人從小不怕犯錯以及樂於討論的延伸,「我們有點子的時候不會藏私不告訴別人,反而是很喜歡提出來,讓大家一起給意見、丟想法,如果每個人都有20%、30%甚至是80%,加起來就會是100%。」
說到為什麼印度能夠「出口」這麼多的 CEO,執掌全球包括百事可樂、微軟等知名跨國企業,印度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魔力」,才能造就這麼多的 CEO,我說之前包括時代雜誌在內的國際媒體,最後都把「英文好」視為印度商業人才有能力躍上跨國公司舞台的主因,「才不是呢!」Avni 還不等我說完,就立刻打岔。
「我從來就不覺得我的英文好,我的印度腔也經常困擾我,去外國念書的時候也因此被嘲笑。」Avni 說,印度因為先前被英國殖民,再加上有上千種方言無法彼此溝通,所以英文自然的成為和北印度普及的印地語並列為印度兩大主要語言,這當然是一個優勢,「但是這個世界上這麼多人會說英語,也有其他國家英語非常普及,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有創業家精神又或可以成為國際 CEO。」與其說是語言能力,Avni 反倒認為印度多元的文化環境、語言以及民族,才是真正讓印度人才可以走出去的最大能量。
印度當地有超過1,600種方言,也因為幅員遼闊,光是人口比例較高的大民族就有超過10種,皮膚白或皮膚黑或皮膚黃、鼻子挺或鼻子扁,藍眼睛或黑眼睛、高的或矮的各式各樣應有盡有任君挑選,「所以對我們來說,什麼都不奇怪,我們很習慣『不一樣』,從上學開始,同班的同學裡面就有人說不同的語言、外型長得各自不同,所以不一樣變成一件很正常的事情。」Avni 說,這讓印度人相對來說,多了很大的包容性。
我常跟朋友說,在印度好像做什麼事情都不奇怪,穿什麼走在路上都覺得時尚,頭髮即使剪壞了好像也是一種風格,畢竟這裡是「不可思議的印度 Incredible India」,這應用到商業上,印度的彈性、接受度和包容性也相對來說比較大,他們願意去傾聽不同的聲音,願意討論和彼此理解再做出一個合適的答案,這也正是印度 CEO 能夠與來自不同國家與文化背景的人們相處的主要原因。
對 Avni 來說,如果所有人都一樣,其實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我們喜歡不同,在我的公司裡,我喜歡不一樣特性的人,他們可以給我很多不一樣的點子!」雖然在印度還是會聽到南印與北印的人相互嘲笑或討厭對方,又或是來自東北省邦的人被歧視等等,但整體而言,確實因為印度是一個太大的國家,有太多的民族、文化還有民主制度下的自由觀點,讓印度在很多方面成為一個「不一樣又怎樣?」的地方。
好吧!今天關於印度的創業家精神以及其背後的文化成因,就簡單的在小故事中跟大家分享,也感謝大家耐心等候經貿相關的文章唷!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