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印度當地特色商品嗎?看看我們的印度好物購!
了解更多

中國的經濟是否泡沫化即將崩盤?這樣的憂慮加上中國的工資上漲,讓許多投資人的目光開始轉移陣地,而中國最大的鄰國印度,也就順勢成為了下一個可能的亞洲投資新選擇?然而印度這樣一個複雜多元充滿神秘色彩而相對陌生的國家,是否能夠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甚至是下一個世界的中心?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觀點上,都還是充滿著問號。因為印度一直以來就被視為一個很遙遠的國度,他究竟長得圓還是扁,都還是個謎。

近期因為鴻海、華碩、宏碁等大廠準備進攻印度,台灣對印度有了越來越多的討論與分析,無論是關注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政策,中國與印度的交互影響,或是印度製造產業的發展等等,都有越來越多的文章資料與討論。然而其中也不免出現誤解嚴重的評論。

這兩天看見台灣有篇觀點文章寫道,印度的種姓文化對印度企業的影響可以說是無所不在,而這樣根深蒂固的種姓文化讓該國階級難以流動,是印度晉身進步國家的致命傷。

種姓是許多人談到印度都非常感興趣的議題,特別是這個沿襲了數千年,已經在印度憲法中被廢除的制度,為何至今依然存在印度的日常生活中?種姓顧名思義,就是存在姓氏當中,這就像是一個必備資料庫,建立在印度人的腦袋之中,宛如生活必備基本常識。而在家庭觀念與宗教信仰的加持下,這對印度人來說是非常難以抹除的,但是並不代表印度的種姓制度和過去一樣,完全沒有改變。

以工作為例,過去種姓裡就賦予了工作的階級,有人是商人,有人是陶匠,有人是武士,也有人被拋在種姓之外被歸類為賤民,只能做骯髒低下的清理排水溝廁所化糞池,但在經濟成長外來文化以及知識水準的提高之後,就業取決於知識與技能,慢慢的與種姓脫離掛勾。

古代嚴格的種姓對工作的限制逐漸消弭,但當然這樣的影響不可能全然抹去。例如我就曾經遇過女傭堅持絕對不要掃廁所,因為她不是賤民;也有女傭不敢進入廚房,因為她碰過的東西別人不敢也不能吃。

過去在印度公司擔任實習生時,公司裡的三個辦公室男孩(Office Boy),明明他們都是公司裡負責打雜的,卻自己用種姓分起了階級,最低階的要掃廁所倒垃圾,中階的則是跑腿擦地板,最高階的就去煮奶茶跑公文。更曾經遇過有外籍廠商說,他們的業務要請種姓階級比較高的員工,不然出去談生意可能會有沒有預想過的困難。

有派駐印度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公司裡就曾經出現有種姓階級不同的人,向會計申請了款項,撥款後會計通知去取錢,沒想到那位同事因為階級而不去拿,朋友說在他們公司大概有5%的人有這樣的階級問題,但長官們(印度人)一旦發現,就會立刻痛斥他們,要求所有工作與流程就是必須要照步驟走,沒有所謂種姓階級。

再試想一個可能性,外資的進入與用人,又是否有機會更加平衡這樣的階級觀念呢?

「種姓」是阻礙印度的致命傷?或許先別急著定義印度,你反而會看見更真實的印度
照片來源/Corbis/達志影像

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沿襲數千年的種姓制度並不會在一夕之間消除,就如同全世界其他國家的問題,無法一時半刻解決一樣。從歷史脈絡看來,這是西元前六百年左右,雅利安人為了統治而創造的階級系統,這和中國過去朝代的各種鞏固皇權的方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印度在宗教的鞏固還有姓氏的傳承下,這樣的種姓影響一直延續至今,特別是在婚姻上至今仍受到許多限制。

但現今的印度社會並非「所有人」都相信種姓,甚至很多人會對於外國人如此看他們感到嗤之以鼻,因為傳統的種姓概念隨著教育、外來文化與經濟等影響下逐漸淡化。就如同前面故事中,那名印度上司會出來阻止因為種姓而導致的辦公室問題一樣,但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立刻切斷一個時間點就能停止。

我並不認同直接把種姓制度稱為「印度晉身進步國家的致命傷」,這是他們歷史所產生的特有文化。如果是要到當地投資,或許該思考的是如何和一個不一樣的文化相處、溝通並相互調整,正視文化差異而不是一味的覺得低下愚蠢未開化。

舉例來說,有一個在印度設工廠的華人跟我說,他的印度員工曾經跟他說,他覺得台灣人都非常的冷漠,進到工廠都不寒暄打招呼,聽到熱情的早安也只會點點頭,非常冷淡。台灣一直自詡最美麗的風景是人,也以人情味濃厚著稱,但在職場上卻被印度人視為冷淡而距離感強烈的一群人。

當然從台灣人的角度看來,印度人只要看到彼此就熱情的問候,從「你好嗎?」、「你昨晚下班去幹嘛啦?」一路問候到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除了問別人還會分享自己的大小事,接著再來個奶茶時間實在是很煩。可這就是印度式的招呼與職場相處之道。

他們是真的如此熱情且想知道這些關於你的事情,但對我們而言某種程度又侵犯了我們的隱私。「上班時間豈不是應該認真工作,怎麼會花這麼多時間喝茶打屁聊天?」而這正體現了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是外國企業要進駐時,必須理解並適應的情況。

印度正在崛起,有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者以及旅人來到了這塊土地上,這樣一個蒙上神秘面紗的大國,才正要展現它的真實面目。但在這之前,印度已經被冠上了骯髒、落後、貧窮的標籤。

無論是種姓、工作型態或是社會樣貌,也都在這樣的標籤之下變成是印度的「錯」,而且沒有「立刻改變」就代表印度是個還沒有「開化」的國家。然而有時候自視甚高的我們,卻完全忽略了我們才是踏上這塊土地的客人,卻反客為主的要求別人用我們的方法做事。

印度12.5億的人口,讓它註定要成為全球重要的市場,在中國這個製造大國面臨了經濟危機,並逐漸失去了製造業的勞力、薪資等優勢時,印度也就浮上了檯面。目前印度是否會一躍而起仍尚未可知,但想要搶進這塊市場的外國廠商,或是想要到印度旅遊走走看看的人們,或許先別急著定義印度,反而會看見更真實的印度,無論是社會、經濟還是商機。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

支持我們

優質的內容,需要您的支持與鼓勵

您可以在我們的「印度好物購」消費,讓這個網站有繼續經營下去的動力!

馬上來看看
推薦閱讀
印度形象,伊斯蘭風格:德里的第一座清真寺 Quwwat-ul-Islam Mosque

十二世紀末,來自阿富汗的穆斯林軍隊入侵北印度,而所有史料都呈現他們對自己所見所聞…

by Yao讀好書

印度阿旃陀石窟 (Ajanta Caves) 的佛教藝術:誰在看?(下)

現在,很多宗教藝術作品都只擺在美術館這種安全無虞的地方供人觀賞,包括英國國家藝廊…

by Yao讀好書

印度阿旃陀石窟 (Ajanta Caves) 的佛教藝術:誰在看?(上)

我們是在什麼脈絡下觀看這些事物,以及誰在觀看,這兩點依然十分重要。有一樣東西能將…

by Yao讀好書

印度好物購
更多內容
[wcepe_products recent=true number=5 hide='button' column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