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生活
印度雨季有感:八月,焦特布爾的初雨
印度尤 /
現在正值印度雨季,各地洪災頻傳;而我今年因為疫情回到臺灣,沒有親身經歷已經習慣成自然的街道淹水與交通堵塞,卻藉由朋友傳來的照片,有點半推半就地重新回味那些帶有複雜氣息,交織著雨水、淚水、汗水和蚊蟲黴菌的日子。
各方旅遊指南推薦到印度的時間,除了特別的高山地區,大多是十月到三月之間,就是為了避開宛若烤箱的夏季和潮濕泥濘的雨季。我不喜歡雨,在印度最討厭的季節自然就是雨季,即使是氣溫高達五十度的夏季,或是充滿霧霾讓人難以呼吸的冬季,在我的記憶中都沒有雨季來得這麼討厭。
那麼討厭雨季,或許也是由於過去八年主要居住在首都新德里。那是一座極其忙亂錯雜的城市,它在發展中國家的步調裡奮力前行,可一下雨就被絆倒了。「基礎建設不佳」這個經常出現在國際媒體上的詞,以一種最直白的方式攤在我眼前:車輪泡在水裡動彈不得、地下道變成下水道、五分鐘的路程開三小時都到不了,車內冷氣彷彿不斷地把外頭的濕氣拉進玻璃內,尖銳地逼著所有人同甘共苦,更不用說走在馬路上的泥濘不適,從鞋底一路經由脊椎像電擊一般地令人頭皮發麻。
新德里的雨季記憶顯然不是令人愉悅的,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印度在聯合國的氣候報告中,被列為脆弱國家之一,而近年來暴雨洪災頻傳,數百萬人因此流離失所,成了一場又一場的巨型災難。
不過,我也曾有過極好的雨季體驗,那是在印度北部塔爾(Thar)沙漠邊陲城市焦特布爾(Jodhpur)。去年八月雨季乍到那時,我因為工作緣故前往拍攝當地的地下水井,那是四百年前的古老王朝智慧,為了應對乾燥地區的缺水問題,建城之際就興建了大型水利系統,運用地下水井與儲水調節的技術,讓焦特布爾得以用水無虞。
這些地下水井在過去數十年來遭到荒廢,近年才在各方努力下漸漸修復,上頭精細的雕刻、莊嚴的神祇和古老的建築美學,逐漸重現在世人眼前。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我與焦特布爾的第一場雨相遇,烏雲密布、雷聲大作、暴雨落下,我趕忙上車躲雨,卻發現只有我一人在躲,其他人都開門出來享受這暢快淋漓的時刻。
大雨一下,暑氣全消,小孩跑出來打板球,大人出來買菜,街頭聚集了閒聊的人們,甚至還有人出來散步,雨水打濕了他們的頭髮和衣物,但他們毫不介意,用手輕輕一抹又是一個燦爛微笑。那是他們對雨水和雨季的喜愛與崇敬,他們不僅喜歡雨季,更為雨季跳舞、作曲、慶賀,乃至祝禱祈福,尤其是在焦特布爾這樣一座極其乾燥的城市,雨季就是天堂,雨水就是神祇。
原本只有痛苦的新德里雨季回憶,因著焦特布爾的那場初雨有點回甘了。一樣雨季兩樣情,在臺灣回想印度的感受,總是帶上了一層朦朧的美感。
同場加映
印度的浪漫雨中情
台灣教育部選派華語教師至印度釋出新缺額,北方邦喜夫南達大學 (Shiv Nadar Universi…
by 就是要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