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報你知
丟擲石塊、肉搏戰其實不好笑,解讀近期中印邊界衝突
印度尤 /
5月初,中國解放軍在班公錯湖(Pangong Tso)駐紮,那裡是中印尚未劃定邊界的爭議領土。印度譴責中國跨越實際控制線,隨後兩軍在湖岸推擠扭打,造成多名士兵受傷的影片,被上傳到社群網站上。除了班公湖之外,在乃拉堆山口(Natula Pass)和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也爆發了衝突,中印兩軍陸續在多個地點紮營增兵,緊張局勢開始日益升級。
中印爭議邊界分為東段、西段與中段,這一連串的事件,範圍涵蓋了中印相對穩定的中段邊界,以及原本就比較躁動的西段邊界。由於爭議領土地區屬於高度封鎖區,媒體與大眾很難有機會一窺當地樣貌,更遑論是劍拔弩張的軍事對峙與衝突,大多也只能透過政府與軍方的聲明與文字,概略地拼湊當地的實際狀況。然而本次因為五月初和五月底,流出了兩段中印士兵互毆、扭打、「爆頭」甚至「俘虜」的影片(印度軍方否認第二段影片的真實性),網路瘋傳與媒體轉載讓中印的衝突不僅變得更有「真實性」,還帶來了某種程度的「娛樂性」,對很多人來說,這和想象中嚴肅緊張的軍事衝突有著強烈的違和感,為何不真槍實彈打起來呢?
這必須回到中印邊界管控的實際層面來看。印度總理莫迪在2018年曾說:「中印邊境40年來沒有射出一發子彈,顯示兩國關係成熟」。當年,莫迪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武漢舉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會晤,在此之前,中印歷經了2017年長達73天的「洞朗對峙」,雙邊增兵數萬劍拔弩張,是中印30年以來最嚴重的邊境衝突,最後依是以同時撤兵與和平對話的方式落幕。洞朗對峙暴露了中印的互信不足與問題難解,卻同時某種程度地體現了中印關係的成熟與務實。
即使目前仍看不見劃定邊界的時間表,越界事件與對峙衝突依然頻傳,中印邊界仍維持一定程度的穩定與可控,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就是莫迪提到的「40年來沒有射出一發子彈」,這也是中印士兵會相互丟擲石塊,拳腳相向打一場肉搏戰的原因。如果真的開出了那一槍,即使沒有人傷亡,那一槍都會摧毀中印苦心維持的邊界和平,即使只是表面和平。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出現丟擲石塊和拳腳相向的情況,而這絕對不是「打好玩」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使中印都有共識要維持邊界的和平穩定,都還是有擦槍走火的可能性。特別是丟擲石塊的情況,在上次中印洞朗對峙時出現,震驚了許多印度的戰略分析家,那是一個警訊,也增加了不可控的風險。
2017年的中印洞朗對峙雖然最後和平落幕,最終還建立了兩國領導人的非正式會晤機制,試圖讓中印關係回歸正軌。然而,對峙的那73天裡,兩國官方的隔空交火、媒體的相互叫陣以及民間的無限刷仇恨值,都為中印關係埋下惡果。即使最終官方理性地滅火,輿論的不理性種子卻持續萌芽。
綜觀近年來,中印關係在實際問題上一直難有實際突破,比較容易處理的經貿關係依然有著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遑論是更為複雜的兩國關係、區域戰略與邊界問題。在成果不足的情況下,友好的氣氛變得異常重要,如同中印近年來經常使用的「武漢精神」,整體的概念就是在中印的首要敵人都並非彼此的情況之下,維持歧見與衝突的「可控」及「防止惡化」。若是連友好的氣氛都消失了,中印關係就會更難達到平衡。
本次在五月初爆發的邊界緊張對峙,中印政府顯然從2017年的中印洞朗對峙學到了一課——雖然仍得維持強硬立場,也在對峙點增派軍力;但是避免公開地用激烈的言語刺激對方情緒,也強調會以現有機制維持溝通。之前沒有能夠以對話化解對峙,不過計劃在6月6號再次舉行軍事高層的對話緩和緊張。
然而,人民的情緒卻很難維持一樣的理性。以印度為例,中印士兵扭打的影片上傳到了社群網路,立刻激起了強烈的反華情緒。之前頂多是大喊抵制中國貨,又或是小型的抗議焚燒中國領導人的畫像,這次則更為激烈,不只在網路上瘋狂地給中國 APP 抖音一顆星負評,還有名人跳出來高喊刪除抖音;接著又出現印度的抖音盜版 Mitron,更有工程師推出名為「刪除中國」(Removed China)的 APP。
這些負面情緒與不理性的舉動,不一定真的會撼動中印關係的走向,卻會影響整體的氛圍與彈性。特別是當領導人都將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推升到一定高點時,都會降低外交上的柔軟度與政治上的彈性。
從五月初至今,中印在邊界的對峙已經超過一個月,迄今仍未見緩和的跡象。這樣的對峙時間越久,不可控的因素就越多,也會從雙邊衝突蔓延至其他的領域。舉例來說,美國總統川普就提議願意居中協調,雖然中印都堅持要透過雙邊機制來解決,然而這樣的軍事對峙,事實上也給了美國一些介入機會與博弈空間。
同場加映
敵人的盟友,是敵是友?中美印巴的連環糾葛
中國和印度在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的機制建立之下,至今已經舉行22輪的邊界對話,維持中印之間對話的持續性。雖然距離最終劃定邊界仍有一大段距離,然而邊界問題某種程度也轉化成一種工具,它本身是一個問題,同時也是反映其他問題的工具。無論是國內壓力龐大需要宣洩、雙邊關係中的其他摩擦、國際外交上的競合,還是區域戰略中避免其中一方向特定陣營靠攏,中印在邊界的活動都可以成為是釋放訊號的一種工具。
簡而言之,中印軍隊的越界行動,除了是對邊界的認知不同之外,有很大的程度是為了釋放訊號;但不是為了引發衝突甚至打一場戰爭。至少就當前的國際現實而言,中印對於維持邊界的和平穩定是有共識的:即使有所衝突,也必須要是可以管控的衝突。
但是,傳遞訊號有時候是非常微妙且隱諱的,這也代表對方很有可能會誤讀誤判,而這樣的情況也特別容易發生在互信不足的情況。中印的信任赤字一直難以降低,不僅是雙邊因素,還有其他因素的干擾——包括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鐵桿盟友關係、印度向美國靠攏、中國在印度洋的影響力擴張、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印度在印太戰略中扮演的角色等等,都加深了中印的彼此猜疑與顧慮。一但誤判了局勢、讀錯了訊號,就有可能造成不在預期中的影響與後果。
2017年的洞朗對峙持續了73天,當時就有許多聲音警告,這不僅暴露出中印現有的溝通機制難以解決問題,更顯示許多邊界衝突點有「活化」的可能性。根據印度的數據,中國的越界活動從2017年開始又有增加的趨勢。現在正值夏季,相較於嚴寒的冬天,中印軍隊的補給與活動能力也更好,再加上印度近年來試圖在邊界強化基礎建設,包括道路、橋樑、隧道及飛機跑道,希望能夠追上中國的運兵速度與補給能力,這些都大大地增加了中印兩軍接觸與對峙的可能性,風險也與日俱增。
雖然丟擲石塊和肉搏戰很有戲劇效果,中印迄今也尚未就本次的軍事對峙達成解決方案的共識;然而客觀而言,中印過去數十年來,已經建立了多個層級的對話機制,整體而言維持著理性、務實且成熟的態度。做為全球兩大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在歧見之外,仍有諸多共同利益與合作空間,再加上當前中國正面臨美國的巨大壓力,印度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還在上升階段、經濟同時遭到重挫,此刻對中印而言,邊界對峙若是升級成局部熱戰,甚至是更大規模的衝突,對於雙邊而言不僅沒有利益,更會讓主要敵人有機可趁。
然而,越界事件升級至長時間的軍事對峙,無法透過現有機制快速且低調地解決,也代表中印之間的和平、穩定與互信是極度脆弱的。中印需要找到新的互動平衡與相處模式,但這目前顯然還在摸索的階段。2017年洞朗對峙和平落幕時,雙邊都有聲音認為,中印不能夠再發生類似事件,否則不一定能夠和平落幕,然而如今卻又再次發生,而且時間距離似乎越來越短。
Video from Zojila: As India-China standoff deepens, Army convoys heading to Ladakh
Tension has been rising on the LAC after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of China intruded into Pangong Tso Lake and the Galwan Valley along the LAC in Ladakh.@GB_Ladakh_India pic.twitter.com/m4pUdilC7k— Zahid Ahmad ( زاہد احمد ) (जाहिद अहमद) (@ZahidAh09069102) May 27, 2020
在邊界尚未劃定、互信基礎不足、未有實際突破,以及各種雙邊、區域與全球因素的干擾之下,中印如何確保邊界具有可持續性的和平與穩定,就會是一大挑戰。洞朗對峙顯然不是一個句點,現在的拉達克加勒萬河谷對峙也顯然不是。從透過現有機制對話解決,到丟石頭與肉搏戰並升級至長時間的軍事對峙,是需要正視的警訊,沒有人能夠保證中印邊界40年來沒有射出的第一顆子彈,什麼時候會有意或無意地出現;也沒有人能夠保證,每一次都能從衝突邊緣拉回和平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