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經時事
喀什米爾暴動:國家認同只有兩種,「好的印度人」以及「叛國者」
印度尤 /
我是一個喀什米爾人,這一定會嚇到非常多的人,終其我的一生,我盡己所能地要成為一個印度人,事實上是對於成為一個印度人感到驕傲的,但不會再是了。
來自喀什米爾(Kashmir)的 Shazia Bakshi 在臉書上寫下的這封公開信,在印度引發了極大的迴響與討論,她聲嘶力竭的質疑,為什麼現在「印度人」這樣的國家認同,有了「好的印度人」以及「叛國者」這樣兩極化的區分?好的印度人的設定就是天生的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而且絕對不質疑政府的任何作為,甚至是一味的推崇吹捧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所言所行。
Shazia Bakshi 所使用的「叛國者」這個詞,用在正處於嚴重動亂中的喀什米爾格外刺耳,真主穆斯林游擊隊(Hizbul Mujahideen)指揮官瓦尼(Burhan Wani)在8號遭印度安全部隊擊斃,引爆喀什米爾民眾的不滿,進而造成至今仍無法控制的暴動衝突,已經造成超過38人死亡與數千人受傷,情勢非常緊張,印度軍隊也在多個地方實施宵禁。喀什米爾一直以來因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僵持不下的領土爭議,而有著一觸即發的緊張態勢,除了國與國之間的領土主權問題,在印度控制之下的查謨與喀什米爾 (Jammu and Kahmir) 地區,因為宗教、種族與歷史文化背景的緣故,對於印度的認同也有所分歧。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真主穆斯林游擊隊這樣的組織出現,他們爭取喀什米爾的解放與獨立,也因此與印度當局衝突不斷,真主穆斯林游擊隊當然是宣稱自己是自由解放組織對抗印度的佔領,但印度、歐盟與聯合國都已將真主穆斯林游擊隊列入恐怖組織名單當中。
本次喀什米爾民眾的暴動有多個引爆點:
1. 印度安全部隊透過情報,直接突襲擊斃瓦尼,卻沒有給他接受司法審判的機會。
2. 在喀什米爾的認同問題下,許多人對恐怖主義者與自由份子的定義是有嚴重分歧的,而印度軍隊以及武裝部隊長期在喀什米爾的打擊與突襲,雖然目的是在維持當地穩定並消滅恐怖份子,但也引發殘殺無辜與暴力濫權的疑慮。
3. 喀什米爾地區人民對於獨立自治的聲音從未平息,他們要求以自我認同決定喀什米爾的未來,印度則堅持喀什米爾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依據憲法370條給予喀什米爾高度的自治地位,然而喀什米爾的現況顯然無法取得共識,因此衝突不斷。
4. 印度政府本次採取強硬手段鎮壓抗議民眾,大量的平民傷亡也激化了更多流血衝突,而這也引發更多對印度的認同質疑。
5. 許多人呼籲印度政府,應該思考激進恐怖主義為何在喀什米爾出現,解決激化衝突的原因,而非只是一味的攻擊鎮壓,把一切歸咎於當地人民與巴基斯坦,印度應該建立當地的對話機制並和平解決喀什米爾爭議。
除了在喀什米爾引發暴動與流血衝突外,在印度各地也有大型的和平示威遊行,他們舉著「停止殺害平民」、「不要再用子彈來控制人民抗議」、「喀什米爾是政治問題,不能用槍來解決」、「這不會被忘記」等標語,呼籲印度政府停止以軍隊及子彈鎮壓喀什米爾,而應該以政治對話解決衝突。
難道人民連為自己的立場與認同發聲都不被允許?印度一向以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自豪,然而卻對民眾的聲音毫無忍耐度,直接扣上「叛亂」甚至是「恐怖份子」的罪名而施以武力鎮壓,除了引發人民反感外,也受到巴基斯坦與伊斯蘭合作組織(Organisation of Islamic Cooperation)的譴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發聲,呼籲各方保持克制避免進一步的暴力行為。Shazia Bakshi 在她的公開信也寫道,「就因為我們選擇對這樣的對待表達異議,我們在你們的眼裡就不再是印度人;就因為我們拒絕死亡,所以你們翻臉不認人並試圖抹滅我們的存在;就因為我們悼念瓦尼以及其他二十萬消失或被屠殺的年輕人,我們就自動地變成恐怖份子。」Shazia Bakshi 和許多參與本次抗議的人民問的是,為什麼悼念一個印度年輕人的死亡,他們就自動地被歸類成「反國家主義者」?
這並不是近期人們就喀什米爾議題發聲,而遭到印度政府以粗暴的方式對待的首例。相信大家對於今年二月在印度最高學府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爆發的「反國家」事件仍有印象,當時尼大的學生組織民主學生聯盟(Democratic Students Union)發起一個文化會議,討論喀什米爾自治議題,以及2001年攻擊印度國會的喀什米爾恐怖份子阿夫札爾(Afzal Guru)在司法不透明下被秘密處決的合法性,尼大內部學生對此有所爭執,出現各種口號呼喊相互較勁,一些比較極端的口號就被印度政府判定為「煽動叛亂罪」以及「反國家」,派駐警察進入校園並逮補學生,引爆社會的強烈批判與抗議。 我在當時解釋尼大事件的文章〈「反對政府並不代表反國家!」:一個印度菁英大學為什麼被冠上「煽動叛亂」罪行?〉中指出,印度政府的處理手段被批評「政府的恐怖主義」以及法西斯主義,在四個面向引發人民的疑慮,在該篇文章中也有詳細解釋:
1. 打壓校園言論自由
2. 印度教徒特性(Hindutva)
3. 政府的不容挑戰性
4. 種姓與種族衝突
而尼大的事件發生不久,我們又看見了喀什米爾本次的嚴重流血衝突,雖然這兩起事件的起因不盡相同,但造成衝突的根源卻有相當大的重疊性,也不難看出印度總理莫迪這個具有強烈印度教色彩的強勢領導人,確實讓人民恐慌印度教國族主義再次蔓延崛起,誰是「反國家主義者」?誰會被扣上「煽動叛亂罪」?挑戰政府決策並為走上街頭發聲就可能是「恐怖份子」?討論恐怖份子在司法上的透明與公正,就是巴基斯坦人而不是印度人?
印度政府在兩起事件的處理方式與隨後的事件發展,都再再的顯示出印度在種族、宗教、國家認同的不定時炸彈,可能隨時一觸即發,而印度在莫迪執政之後,社會中開始蔓延一種對「印度人」的單一想像,也造成越來越多的恐慌與擔憂。
「因為我們要求撤銷武裝部隊權力法(Armed Force Special Power Act,印度國會在所謂的「動亂地區 Disturbed area」賦予武裝部隊特殊權利,喀什米爾是其中一地。)所以我們就變成你們眼中國家的敵人?因為我們拒絕變成現在和你們一樣的印度人,我們變成了喀什米爾人。」這是 Shazia Bakshi 最沈痛的聲音,她引述印度憲法序言中,承諾將建設印度作為一個世俗化的民主共和國並保障所有公民,然而在各個憲法所保障的權利,「世俗化」、「民主化」、「正義」、「自由」、「平等」與「博愛」,都在這次事件後被她打上一個又一個的問號。
所以我今天成為了喀什米爾人,我拒絕和你們一樣,我擁有良知,我也擁有聲音。你或許能夠扼殺我,但你永遠無法讓我靜默,沒有任何一面國旗大到足以掩蓋殺害無辜人民的恥辱,即使是印度的國旗。
這是原本以成為印度人為傲的 Shazia Bakshi 沈痛的自白,而這樣的分裂絕對不僅存於 Shazia Bakshi 一人身上,這又將如何撕裂印度這個國家、社會與民主呢?
喀什米爾的本次動亂並不只是印度國內的問題,如同前面提到,聯合國、伊斯蘭合作組織與巴基斯坦都表示關切,其中自然以巴基斯坦最為激烈,畢竟印巴兩國一直以來都各自宣稱喀什米爾為己方領土,本次動亂也給了巴基斯坦最佳的機會攻擊印度。
巴基斯坦總理夏立夫(Nawaz Sharif)指,瓦尼之死是印度使用了過度且非法的武力對付平民,並稱「像這樣的壓制性手段,無法阻止英勇的查謨與喀什米爾人民依照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要求行使自主權的權利。」而巴基斯坦更試圖將這項議題「國際化」,除了向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簡報喀什米爾的情況,也在巴基斯坦國內與非洲及中東國家大使簡報喀什米爾的緊張局勢,要讓國際社會與巴基斯坦共同譴責印度。
除了國際化外,巴基斯坦也將此事「國內化」,在15號召開特別內閣會議檢視喀什米爾近期的情勢發展,而巴基斯坦總理夏立夫也宣布,要將19號作為「黑色的一天」(Black Day),用以抗議印度在查謨與克什米爾的殘殺行為。
當然印度也強硬地回擊巴基斯坦,印度外交部發言人史威魯普(Vikas Swarup)就尖銳的回應,強調「恐怖主義就是恐怖主義」,巴基斯坦再多的理由都沒有辦法改變這點,而且「印度的內部事務由印度完全自己處理」,任何一方宣稱這是他們的事情又或是試圖國際化這件事,都並不會改變這個事實,他更說「當今全世界都知道是誰在覬覦誰的領土,並利用恐怖主義作為國家政策的工具,更為聯合國認定的恐怖份子與恐怖組織提供庇護和違反人權。」如此直接的指責也不難看出印巴的正面交鋒。
印度當然可以完全把責任推給巴基斯坦,指責巴基斯坦滲透恐怖份子並在喀什米爾谷地支持恐怖活動,用以造成喀什米爾的不穩定並造成印度的政治危機,然而印度卻不是完全沒有責任的,特別是喀什米爾的問題與衝突一直存在,為什麼這一次會造成如此激烈的流血衝突?而印度總理莫迪所領導的政府,又是否造成社會上的不安、被排斥感以及埋下衝突的引線呢?
BBC 的報導〈Why the Kashmir killings could have been avoided〉就引述安全專家,指出喀什米爾的大部份武力,包括陸軍、準軍事部隊與邊防部隊,都不具備處理平民暴動的能力,他們是被訓練來抵禦外來的敵人,「在喀什米爾這個全世界最軍事化的地方殺害自己的人民,讓他們看起來就像是佔領部隊。」過度使用武力的結果,也讓印度陷於國際、巴基斯坦以及社會中的指責與抗議,卻無助於喀什米爾的穩定與政治對話的推進。
喀什米爾這次的暴動,揭露了印度一層又一層的問題,喀什米爾一直以來的歸屬問題、政治對話機制的缺乏以及印巴之間的領土爭議僵局,還有人民對政府的不滿、言論自由的爭取與種族、宗教、國家認同的隔閡,再加上莫迪政府的印度教國族主義色彩及強勢的作風,都讓一切變得更加複雜。
然而從尼赫魯大學事件再到本次的喀什米爾暴動,不難看出這樣複雜的情勢,如果沒有細緻而妥善的政治思維與大局規劃,將會一再的發生並深化印度內部的裂痕,而這樣的分裂、不安與信任的缺乏,將不只是印度國內的危機,更是印度國際形象與發展的危機。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曾傑
台灣教育部選派華語教師至印度釋出新缺額,北方邦喜夫南達大學 (Shiv Nadar Universi…
by 就是要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