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經時事
經濟發展的絆腳石?看印度總理莫迪如何推動土地徵收法案
印度尤 /
一想到生產基地,不得不想到文明全球的世界工廠中國,在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年代,出口製造是形塑中國成為全球強權不可忽視的一大功臣,而現在的印度正著眼於此,同樣和中國有著龐大的勞動力與市場,印度為何不能複製中國經驗?
說起印度現在的經濟發展重心,就不得不提起印度總理莫迪力推的「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印度嚴重的貿易逆差,以及軍事武器裝備嚴重依賴外國進口,主因都是本土的製造業落後以及科技不足所造成,再加上印度每年有超過一千萬的新勞動力投入市場,卻主要以農業和服務業為主,無法吸納勞動力的結果就會爆發一連串的社會問題,因此莫迪最重要的經濟策略之一,就是把印度打造成新的生產基地。
一想到生產基地,不得不想到文明全球的世界工廠中國,在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年代,出口製造是形塑中國成為全球強權不可忽視的一大功臣,而現在的印度正著眼於此,同樣和中國有著龐大的勞動力與市場,印度為何不能複製中國經驗?
當然印度有著各式各樣的困難和挑戰,但土地可以說是目前重要的課題之一。
印度的國會議期Monsoon Session正在進行當中,印度總理莫迪當然有非常多想要推的法案,但其中最讓他掛心的,就是土地徵收修正法案,這個法案是莫迪推動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法案之一,卻卡關許久無法取得朝野共識,逼得莫迪只好使用總理命令(Ordinance)強制執行,引發在野黨以及農民的大型抗議,被貼上了「反農民」、「命令惡霸(Ordinance Raj)」、「圖利財團」的標籤。
印度現有的土地徵收規定,要求政府與私營企業的合作項目,必須取得超過80%的地主同意,若是公共項目,則要70%的地主同意,但莫迪宣稱,此規定阻礙了印度數千億美元的鐵路、煤礦、鋼鐵、道路建設以及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等同是印度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因此在新的法案中,他將工業走廊、公私部門合作、基礎建設、平價住宅以及國防建設五大領域改為不需特定比例地主同意。
莫迪過去領導在擔任古吉拉特邦(Gujarat)首席部長時,曾經連續帶動超過10%的經濟成長,創下印度單一省邦經濟成長率最高的紀錄,以政府權力提供土地給外資與財團,也是「莫迪經濟學」中的重要一環,因此在莫迪上任之後,他也努力在推動這方面的改革,然而每個省邦的情況不一,特別是古吉拉特邦有非常多的窪地和荒地是不適合耕種的,然而莫迪現在要推動全國性的土地徵收改革,仍有非常多的農民是不願意變賣祖產,又或是農田是非常肥沃而適合農作的土壤,再加上政府提供的補償配套措施並不完整,引爆人民強烈的不滿,然而一雙雙施予壓力的眼神卻讓莫迪喘不過氣,他如何能夠兌現自己的經濟承諾,這個法案至關重要。
簡單舉一個例子,印度每年對華貿易逆差高達480億美元,是印度非常大的財務問題來源,甚至被視為國安問題,為了要達到貿易平衡,中印同意要在印度設立中國工業園區,增加中國廠商在印度的投資以及製造,但是如何順利取得土地也變成推動這項合作的障礙之一。
根據印度媒體報導,去年九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印度時,中印簽定在莫迪過去領導的古吉拉特邦建設中國工業園區,隨著時間過去卻遲遲沒有太大的進展,其中一項主因就是土地無法取得,而同樣的事情也極有可能發生在其他投資者身上,該如何是好?
本次的國會議期才剛剛開始,雖然莫迪在會前表示期待一個成果豐碩的議期,而且某些政黨也已經同意在關鍵的法案上給予支持,然而杯葛並癱瘓議會的情況依舊持續,目前看來,土地徵收修正法案被拿到桌上討論的機會也非常渺茫,更遑論通過,由此可見莫迪的艱難處境。
許多人會懷疑,莫迪不是已經掌握了國會過半席次,為什麼在關鍵法案通過上還是處處受阻呢?因為印度承襲英國的上下議院制度,所有法案的通過都必須經過上下議院的同意,莫迪所掌握的是由民選的下議院,然而上議院是由各省邦議會推舉而來,目前仍由前執政黨國大黨掌握多數,而上議院下一次的改選將在2016年舉行,這取決於莫迪是否能夠贏得陸陸續續舉行的各省邦地方選舉。
而重點是,莫迪如果強推土地徵收修正法案,他就註定要失去許多農民的選票,成為對手攻擊的重點,而他若是無法推動這個法案,又無法對之前支持他的財團交代,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等同於是陷入兩難。
這其實也可以明顯地看出,印度在經濟改革上所面臨的左右派掙扎,以及土地的敏感性。
印度在1947年獨立之後,發展上一直比較偏向社會主義型態發展,直到90年代才對外開放經濟與市場,而這樣偏左派的路線一直到今天,依然對印度有非常深層的影響,過去執政十年而後被莫迪打敗的國大黨,過去對農民的補貼還有各項對窮人的福利政策,在中央大選時,相較於極右派的莫迪也成為一項優勢,雖然莫迪最後風光贏得大選並拿下過半席次,然而就總得票比例來看,實際上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只有拿下全國約31%的總票數,另外69%的聲音又是什麼呢?是否又會成為莫迪執政的可能阻礙?
說起左派,印度東部的大城市加爾各答所屬的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可以說是最佳的研究範例,西孟加拉邦從1977年到2011年都由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者(CPI-M)執政,創下了全世界在民主選舉制度下,執政最長的共產黨政府記錄。
2011年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者落敗的原因當然非常複雜,但其中一個非常大的因素,在於土地。諷刺的是,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1977年崛起,並且穩固三十多年的政權,在於成功的土地改革與農民保護,之後卻因為想要效仿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意圖將土地提供給財閥發展而引發農民的不信任與不滿,失去長期的執政地位。
西孟加拉邦的土地徵收爭議,最著名的就是2008年,印度最大的汽車集團塔塔(TATA),想在西孟加拉邦建廠生產小型車款NANO,並在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者領導的政府協助,徵收土壤非常肥沃的土地Singu,引爆大型的農民抗議,這也直接或間接的成為壓垮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上次到加爾各答,我採訪了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者發言人薩利姆(Mohammed Salim),他也是印度國會下議院議員,我問他,如果現在回頭看塔塔的土地徵收案,是否會認為那是一個錯誤?「我會這麼推測。我們已經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所以我們必須要從經驗中學習,但是工業化會繼續下去。」薩利姆說,莫迪應該要從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者的經驗學習,雖然工業化不可避免,經濟發展也是印度走出貧窮,甚至是走向世界舞台不可或缺的一條路,但是該怎麼走?土地會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薩利姆說,土地在印度是非常敏感的一項議題,特別是在許多仍然以農業為主的省邦,究竟該如何轉移這些農業人口成為技術性員工,而不是讓他們失去土地成為毫無選擇的都市移工,甚至是乞丐,這是政府必須要正視的問題,而現任西孟加拉邦執政黨草根國大黨(Trinamool Congress)領袖,同時也是印度國會下議院議員的紹加塔羅伊(Saugata Roy)也表示認同,「草根國大黨不會重蹈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者的覆轍,我們曾經說過,我們不應該幫私人產業取得土地,不會有任何強迫性的土地徵收,土地在印度是一個極度敏感的議題。」他也點出了莫迪的困境:「莫迪強調一點,那就是經商變得更容易,要讓經商變得更容易,如果莫迪真的排擠農民,強推土地徵收修正法案,那麼他就要為此付出很高的政治成本。」我問他,他所說的莫迪要付出的政治成本,是和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者一樣的嗎?「莫迪會輸,一開始先從地方開始,接著是中央。」紹加塔羅伊淡淡的,卻很自信的說。
紹加塔羅伊所說的,從地方開始輸,接著再輸到中央,正是莫迪最大的擔憂,因為他必須要贏得各省邦的地方選舉,才能夠取得上議院多數來推動法案,所以他是否能夠帶動人民在經濟上的實際信心,並從根本的系統開始改革成為關鍵,每一雙眼睛都盯著他,而莫迪既然被形塑成唯一的黨內明星,也就代表他的一舉一動,他的所有表現,都對地方選舉中的黨內參選人有一定影響和反應。
現在土地徵收修正法案就是他大展身手的時機,這個法案的成功與失敗,都某種程度的象徵著莫迪是否真的是個改革者,然而財團與外國投資者的利益,卻和農民有著極大的衝突,莫迪怎麼選?怎麼讓兩邊都滿意?這也決定了他的選票能不能全部都握在手上,而地方守不住,五年後是否還能夠鞏固執政地位,又是另一個問號。
每一個改革都會有一段陣痛期,莫迪正處於這段陣痛期,而他必須選擇,目前看來在這次的國會議期中,莫迪還沒能說服所有在野黨和有疑慮的人民,要通過新的土地徵收修正法案簡直難上加難,但如果莫迪真的像印度媒體和分析家所言,在協商之後做出一些調整,又可能損及他之前以總理命令強制執行所展現的魄力與決心,也可能讓更多投資者選擇觀望,此時在沒有實際經濟與投資數據的成長支撐,再加上民眾無法切身感受到經濟的好轉,又會造成另一波的質疑與壓力。
莫迪並不如選舉結果所看到的那樣,以強人之姿完全的掌握印度,在改革之際,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影響之後的發展,目前莫迪所採取的改革,包括投資者的快速審核通道、勞工法的改革、單一申請窗口的設置、簡化稅制以及打開特定產業的外國投資比例等等,雖然都對印度經濟有重要影響,但整體而言還是被形容為「摘比較低的果子吃」,以較無爭議而比較簡單的部分著手,但之後怎麼樣勇敢的去「摘高的果子」,才是難事。
延伸閱讀:
台灣教育部選派華語教師至印度釋出新缺額,北方邦喜夫南達大學 (Shiv Nadar Universi…
by 就是要印度